“错觉”小学数学课堂不容忽视的资源 论文.docx

“错觉”小学数学课堂不容忽视的资源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错觉”小学数学课堂不容忽视的资源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做习题或获取新知时会产生“错觉”现象。有的教师会以各种方式来限制学生的这种行为,努力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在有的教师看来,“错觉”是学生态度不端正的表现,既影响课堂秩序,也带来许多负面因素。实际上,学生数学课堂上的“错觉”现象,是潜藏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资源。研究错觉现象,并加以利用,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外的生机和活力,课堂也因“错觉”变得意外精彩。

【关键词】错觉数学忽视资源

案例1:我校在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时,课堂上展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让学生判断:看下面两幅图中甲和乙谁的周长长?

甲周长长(B)乙周长长(C)甲乙周长一样长(D)无法比较

结果三分之二学生都选择了(A),而认为甲乙周长一样长的没有几个。

案例2:三年级下册第《认识吨》练习测试出现这样一道判断题:

1吨的棉花和1吨的铁块,是铁块重。

结果班级全军覆没,所有学生都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教师大所失望。

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就存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学生产生的“错觉”。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的、出错误的知觉,它是知觉的一个种类。数学学习错觉就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对象内容因刺激物各个成分的相互影响以及学生自己的某种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或是生活经验的缺失而引起认知上的错觉。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数学学习经常会因“错觉”而导致认知上发生错误或理解上的偏差,它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对教学活动产生着严重的制约。

一、小学数学学习中“错觉”的特点

学生出现数学学习错觉其实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它与注意力不集中,做题总是粗心大意等现象,相比自身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隐蔽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出现因数学学习“错觉”而导致对一些数学学习上的内容上的认识上偏差或错误,教师和其本人往往却并不深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就让学习错觉常常暗藏于课堂,很隐蔽。

反复性。

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错觉”并不是他们主观意识的产物,所以即使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醒,当时能纠正过来,但通常再次遇到同类的问题时。可能还会出错;这也是为什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考试的时候还会有许多人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利用性。

无论是对所学习内容的疑问之处,还是思想、方法的独到之处,数学学习“错觉”都可以有效课堂反馈提供直接的现实依据。因此,具有敏锐思考力的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错觉”加以关注开发利用。

二、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觉”现象的归因分析

学生数学学习存在“错觉”原因是十分复杂,但从心里学角度来看,学习材料刺激物各个成分的相互影响以及学生主体的某些生理或者心理因素,都容易引起“错觉”。

1.“错觉”产生来自学生的生理原因。

受学习材料各个成分的相互影响,学生肠胃常会因生理原因造成一定的“错觉”,其中又以视觉“错觉”作为普遍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就是对几何图形产生的“错觉”认知。

例如上图所示,两条线段的实际长度是相等的,但学生普遍会产生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一些的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因为是根据眼动原理,人在看垂直线时眼球上下运动,看水平现实眼球左右运动,前者比后者费力的原因。

2.“错觉”产生来自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

有时学生主观上不正常的心境和情绪也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对数学材料的感知,使其思维迟钝,思绪紊乱,这也是“错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认识时分》一课时,教师想让各组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来体验一分钟的时间,规定有的组同学做计算题,有的组的同学跳绳,还有的组同学在看动画片等等。当老师让大家谈谈对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感受时,做计算题学生纷纷抱怨时间太长,而看动画片的学生们不住地埋怨一分钟时间太短。

为什么都是一分钟活动的时间,孩子们却出现这样大相径庭的感受呢?其实这里学生的出现不同感受也正是时间“错觉”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而造成的。

三、数学学习“错觉”的有效利用与对策

数学学习“错觉”现象的出现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老师的教学活动调整和预控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我们不能笼统的对这种现象予以排斥和批评,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和处理这一现象,使之顺应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了解错觉规律,让“错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纠正和利用,提高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1.预设与倾听,使“错觉”呈现预兆。

(1)精心预设,显现数学学习“错觉”。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常数学学习上出现“错觉”现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