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谑行为及其法律后果.pdf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戏谑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杨立新朱巍2008年4月28日

内容提要:中国现有的民事法律缺少关于戏谑行为的立法,《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也只

是以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来概括意思表示的不真实。这种立法模式既不同于德国单独规制戏谑行

为,又不同于日本将戏谑行为划归真意保留,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与悬赏广告相混淆。针对上述

难题,本文从分析戏谑行为入手,然后分析其与悬赏广告之间的区别,进而提出司法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法律行为;戏谑行为;悬赏广告

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

2006年4月1日,被誉为“世界陶王”的被告刑良坤在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中表示,

如果有人能完成五层吊球陶器制作,即可获得刑良坤艺术中心三层房产及楼内所有财产。原告孙

震决定破解这个“世界之谜”,经过一年的研究,完成了五层吊球陶器。被告以“内层吊球旋转

不灵活”、“没见到作品为理由”,不予认可。之后,原告继续努力完成一件各方面均出色的作

品,并且拍摄了作品照片和DV短片,于是向被告发出律师函,并寄去照片和光盘,但始终没有

得到答复。原告于2007年6月8日向法院提交诉状,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自己和被告悬赏广告成

立并且生效。被告及律师称,该访谈节目不是广告活动,而且对原告的作品提出制作的结构和初

衷不相符,外观虽然一致,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在央视访谈节目中,对社会公开的悬赏表示,内容具体、确定,是真实

的意思表示并且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从而构成要约。原告收看该节目后,按照要求完成作品,

以其行为进行承诺,因此,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有效,并且符合要约要件,悬赏广告合同

依法成立。因此,判决被告履行悬赏的内容,将该艺术中心房产及楼内财产交给原告所有。审判

长认为,该案是要约承诺的一种形式,是按照契约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

规定和公序良俗,合同即为有效。

对此,我们曾经在《检察日报》发表过评论,认为本案不构成悬赏广告,其性质应当是戏言。

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的意见主要是在公共场合公开宣言应当认定为悬赏广告,戏

言并非为法律概念,对被告的行为做一个非法律概念的定性,似乎不利于看清民事行为的法律真

实。

本案涉及到被告的行为究竟是悬赏广告还是戏谑行为,戏谑行为的概念和性质究竟应当如何

界定,以及戏谑行为的构成和法律后果究竟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国

《民法通则》没有规定戏谑行为,司法实践对戏谑行为缺少必要的审判经验,以上反对将邢良坤

的行为界定为戏言的意见则更进一步说明,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戏谑行为的研究的欠缺。因此,

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二、戏谑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应当如何表述

(一)戏谑行为的概念

法律之所以赋予意思表示以法律效果,主要是因为表示乃是将意思做无误的表达。如果意

思表示有瑕疵,那么将必然会影响到法律行为的有效性。按照德国法来看,这种发生在意思和表

示连接上的瑕疵,对意思表示来说可以是致命的。这是因为法律对意思表示效力的评价是以意思

与表示一致为前提的。按照《德国民法典》将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应当区分出真意保留、

戏谑行为、虚伪表示和表示错误四种表示和意思不一致的情形。

戏谑行为(perjocumscherzerklaerung),就是戏言,是指表意人基于游戏目的而做出表

示,并预期他人可以认识其表示欠缺诚意。这种概念界定是正确的。典型的戏谑行为有娱乐性

言谈、吹嘘、或出于礼貌的不严肃承诺。德国法称之为“非诚意表示”,换言之,即当表意人预

期他人可以认识其表示欠缺诚意时,其意思表示无效。史尚宽先生称其为“谓预期他人不为其

所误解而佯为之意思表示”,并指出,“按其时表意人之容态及周围情事,表意人明无受法律

的约束之意思”,与其他意思表示瑕疵(尤其是真意保留)相区别,他又将戏谑行为分为“恶谑”

与“善谑”,前者是谓表示人期待他人以其表示为真意时,而为之表示;后者谓表意人预期他人

认识其表示之非真意时,而为之表示。显而易见,“恶谑”属于真意保留之范围,发生真意保留

之效果,即法律评价有效。我们的分析是针对一般意义上戏谑行为——“善谑”。德国法将戏

谑行为和真意保留加以区分,并列至于法典的第118条和第116条。我国民法沿袭了这种意思

表示瑕疵类型化的传统,但却没有对“

文档评论(0)

134****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