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读书分享《亲爱的安德里》.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亲爱的安德烈》共收录36封书信,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

一、创作背景

1999年,安德烈14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中国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她和安德烈的联系就是每天打电话,电话打久了就变得无话可谈。2003年,龙应台卸任公务员职务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所以龙应台就想到底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她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如果是前一个选择的话,龙应台挺不甘心。所以才会去找安德烈--心里不抱任何的希望,没有任何的期待,甚至等着被安德烈拒绝--她还是找了安德烈,问他愿不愿意跟通过写信的方式,来重新认识彼此。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形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时间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后来成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她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绝不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而是选择走进儿子的内心,了解作为一个18岁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种了解不仅跨越了年龄的代沟,还跨越了国度,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文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对方,与儿子分隔多年的龙应台选择了以信的方式打开儿子封闭已久的内心。面对儿子来自青春期的叛逆”,她既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同时也选择相信儿子;面对中西方两国不同文化,龙应台与安德烈更像朋友一般,讨论着他们对政治,对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强行让他接受自己的观点;面对儿子的“落榜”、失败”,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成功的定义不是唯一的,要敢于质疑。

“信”是一个很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传递着远方亲人的思念,它还是一种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工具,很多难以启齿的想法和表达都可以通过写信去告诉[]对方。而通过写信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有智慧的方式,正如著名的《傅雷家书》-样。不得不说,龙应台是-位极具智慧的母亲,正如她所说的: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一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而她做到了。

这封信字字句句都让我震撼着,感动着。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里。父母永远想要自己的儿女功成名就,成龙为凤,想要一份工作能让全家人衣食无忧过上舒坦又安逸的日子。但是常常会忽略以一点,工作能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若是人人带着功利的心理去工作,工作怎么会做得好,自己怎么能开心呢?为什么要努力学习?这是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龙应台给出的答案是为了有机会选择一个能带给自己快乐的工作。这也是一个母亲对事业的定义,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不在于他获得多少荣誉、财富、权利,而在于自己是否快乐,是否享受工作。

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过度强加给孩子,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文档评论(0)

199****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