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诊脉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话诊脉

;;

其它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

明代的李时珍著《濒湖脉学》取明代以前脉学精华,载二十七脉,为口诀形式,多作为中医启蒙教材之一。

;

2.《内经》脉诊的部位

脉诊的部位有3种:;

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1)《素问。三部九候论》载有三部九候法,又称遍诊法,几乎涵盖了全身所以的浅表动脉搏动处,三部是天、地、人三部,每部又有三个不同的部位,故称九候,每候分属一条经络,那一候搏动异常,就代表哪一个相应的经络、部位、脏腑出现了问题。

;(2)《伤寒论》常用寸口、趺阳、太豀脉的诊法,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趺阳脉候胃气,以太息脉候肾气,如果患者寸口脉绝,还要候趺阳脉来看有没有“胃气”,得胃则生,失胃则死,这种判断预后的方法较前人有所进步。

;

(1)《素问-三部九候论》载有三部九候法,又称遍诊法,几乎涵盖了全身所以的浅表动脉搏动处,三部是天、地、人三部,每部又有三个不同的部位,故称九候,每候分属一条经络,那一候搏动异常,就代表哪一个相应的经络、部位、脏腑出现了问题。

建国初,周潜川先生,将隐秘在道教医学传承中的“古脉法”传之于世,此脉法秉承《内经》中的遍诊脉法,且又补充了奇经八脉的候脉法

当代针灸学家于书庄先生,对于“三部九候”脉法也有丰富临床经验。如应用于临床诊断方面:“牙痛切其阳溪脉盛,则可判断为手阳明大肠之火;如牙痛切其大迎脉盛,则可判断为足阳明胃火;头痛、眩晕、中风,若切其耳门或颔厌动脉盛者,则可判断为少阳之火;甲状腺功能亢进,切其人迎脉盛,则可判断位足阳明胃火,必见消谷善饥”。此脉诊法较之“独取寸口???,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实际疗效也随之显著提高。

(2)《伤寒论》常用寸口、趺阳、太豀脉的诊法,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趺阳脉候胃气,以太息脉候肾气,如果患者寸口脉绝,还要候趺阳脉来看有没有“胃气”,得胃则生,失胃则死,这种判断预后的方法较前人有所进步。;(3)《灵枢-始终》提出寸口人迎比较诊法,也是经络脉法。它用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大小比较,来推断和预后病情。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4)四时脉法《内经》“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5)定位脉法《内经》“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张仲景《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6)察独脉法“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7)太素脉法论四营脉四营者。轻重清浊也。轻清者阳也。重浊者阴也。夫欲知人贵贱贫富寿夭。须于四营脉中求之。若前论五阳五阴脉者。只言脏腑之偏。此四营之论。为统贯一体。而精神魂魄气血升降。靡不与焉。故脉清则神清。神清则气清。气清则骨肉形禀之亦清矣。此则轻清重浊。故可知也。

夫欲切此脉。须忆叔和脉中求之有疾。疾则变而难审其证。盖五脏六腑。或为邪气所袭故也。今明轻清重浊四脉于后。轻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识性明敏。禄位权贵。清者平清而浮。状如轻羽。不沉不濡。隐隐常动。重者缓而粗。以手按之。其脉浊。脉浊气亦浊也。重者中浊而沉如紧。索隐重浊。亦在究其本原。肝部轻清。衣禄荣贵。重浊一身不足。心部轻清。聪明发达。重浊夭亡身死。;(8)一气脉法黄元御《四圣心源》枢轴运动。提出了“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体系,辨证治疗,尤重中气。黄氏自谓其说远承先圣之心,故将其撰书留世,命名为《四圣心源》。

枢轴运动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