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氩气及混合气体保护焊接
CO2气体保护焊是50年代研究成功的,50年来,CO2气体保护
焊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焊接方法之一。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制
造工业中。下面简单介绍一下CO2气体保护焊,CO2—Ar混合气体
保护焊及有关方面的特点和区别。
CO2气体保护焊就是利用CO2作为保护气体的电弧焊方式,它
的原理就是利用从喷嘴中喷出的CO2气体隔绝空气,从而保护熔池
的一种熔焊方法,其主要优点有:
(1)生产效率高
①CO2气体保护焊采用的电流密度比手弧焊要大得多。
②焊接过程产生熔渣极少,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③采用整盘焊丝,减少了换焊条的过程。
④明弧焊便于操作,易于观察熔池。
⑤因为CO2氧化性强,所以对焊前清理铁锈要求不高。
(2)焊接变形小
(3)冷裂倾向小(CO2气体保护焊缝中由于扩散氢含量少,在焊
低合金高强钢时,出现冷裂倾向小)。
(4)成本低:其成本仅为手弧焊得40%~50%。
CO2气体保护焊主要缺点有:
(1)飞溅大。
(2)弧光强。
(3)抗风力弱,易产生气孔。
1
(4)操作不灵活,只能在较小范围内作业。
由于CO2气体保护焊具有较多优点,已广泛用于焊接低碳钢,
低合金结构钢及低合金高强钢,还可以焊接耐热钢和不锈钢。
CO2—Ar混合气体保护焊,一般情况下,低碳钢,低合金钢,采用
20%的CO2与80%Ar气体混合来保护熔池得一种焊接方法,简称
MAG焊,这种方法也是目前南通中集特箱和标箱焊接线采用的常用
的焊接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能得到较为稳定的焊缝成形。
CO2气体保护焊与CO2—Ar混合气体保护焊的区别有:
(1)飞溅小。
(2)焊缝成形好,而且较为稳定。
(3)焊缝质量高,冲击韧性较好。
(4)焊接薄板时,焊接工艺参数范围大。
(5)熔池相对浅。
(6)在相同焊接电流的情况下,纯CO2气体保护焊较Ar(80%)
+CO2(20%)气体保护焊的焊接电压大(1~2V)。
CO2气体保护焊与Ar+CO2混合气体保护焊的操作方法基本相
同,合理的操作方法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还要根据不同
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利用所掌握的技能,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首先正确的持枪姿势对于保证焊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持
枪姿势应满足以下条件。
(1)手臂处于自然状态,手腕能灵活带动焊枪运弧。
(2)焊接时可随意拖动焊枪。
2
(3)焊接过程中保持最佳焊接角度,以最大限度的方便观察熔池。
(4)送丝机构能保证焊枪在需焊接的范围内自如移动。
保持焊枪与工件合适的相对位置是极为重要的,主要是在焊接过
程中保持焊枪与工件之间的夹角和喷嘴与工件的高度,主要标准是既
能方便地观察熔池,控制焊缝形状,又能可靠地保护熔池,防止出现
气孔咬边等缺陷。一般情况下,焊枪喷嘴到工件的距离是焊丝直径的
10倍,焊接角度因位置不同而异,如图所示:
平对接立对接立对接
(由下向上)(由上向下)
~50
40
图1
由下向上挑焊时间隔时间大约为0.25秒。
保持焊枪匀速沿焊接方向移动是获得满意焊缝的前提条件,这就
要求所有焊工严格苦练基本功。对不同的焊接规范,为了获得不同焊
脚尺寸,而采用不同的焊接速度要了如指掌,得心应手。现在在南通
中集焊接线为了得到较好的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九年级英语上Module8 Sports life Unit 2 He trained hard to be the best教学设计-英语九年级上册.docx VIP
- 知到智慧树网课音乐艺术概论 答案.docx
- 第一单元《新闻写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设计技术服务方案(投标用).doc
-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课件-醛酮.pptx VIP
- 小学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共5套,新人教版).docx
- 袁隆平英文ppt.ppt
- 职业性皮肤病医学课件.pptx
- 道路施工交通组织方案模板.doc VIP
- 2020年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学术标准手册.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