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管理中罚款的常见三种误区.docx

班组管理中罚款的常见三种误区.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班组管理中罚款的常见三种误区

罚款在管理中几乎不可避免,尤其是车间、班组等一线团队,最爱使用的管理手段可能就是考核和罚款。走进车间、班组往墙上一看,似乎每个班组的墙上都会贴上一张罚款单,安全三违罚款、设备故障罚款、生产事故罚款、文明生产检查罚款等等。考核、罚款、批评这套组合拳似乎是一线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一种见效快的管理手段,深受一线管理者的喜爱,甚至产生了“依赖症”,凡事解决不好就考核,凡事员工犯错就罚款,最后演变成了“以罚代管”。

笔者认为罚是为了守住底线,守住原则,有其必要性,但是要慎用、要用好,避免进入“以罚代管”的误区。根据笔者观察,一线管理者在使用“罚款”、“批评”等手段时,往往存在四种误区:

只罚不奖:罚对应的是60分标准,罚款只能罚出“合格员工”,但是罚不出员工的内在动力,罚不出高标准、罚不出精品工程、罚不出创新思维,罚不出优秀员工。今年春晚小品《坑》中有句金句: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我们在企业调研时,经常会听到一线员工类似的抱怨,干的多、错的多、罚的多,不如不干。如果管理者只注重罚款,短期看见效快,长期看,组织活力丧失,员工纷纷选择”躺平”,不求最好,只求不犯错,不被罚。所以,罚这种手段要慎用,在团队中,应该建立起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的管理风格,管理者除了盯着员工的错误,更要盯着员工身上的进步点、贡献点、价值点、闪光点,及时肯定、及时表扬、及时激励。

只罚不问:如果员工犯了一个错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大部分管理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员工太不积极了。有一项心理研究,叫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在归因时,一般有两个维度,一是品质问题,一是环境问题,很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分析自己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从外部环境找原因,而我们看别人的问题时,又习惯于从品质上找原因。比如说,你的团队成员迟到了,你可能想的是,这个人没有基本的时间观念和组织纪律(从品质归因),而员工的理由可能是路上堵车了,今天地铁突然故障了(从环境归因)。当领导者看到员工犯错误,往往习惯性的归因到员工品质问题,如责任心太差、不求上进等,但是事实不一定如此。员工的工作失误或者错误,除了个人品质问题,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如任务下达过于紧急、指令传达不清,缺乏必要的资源条件;等等。所以无论批评和罚款,都应该先了解事情原委、全貌,要杜绝不分青红皂白,对着员工一顿“喷”。

只罚不治:罚是对结果的处理,但是不一定能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比如,某台设备发生了故障,班组对设备包机负责人一罚了之,这并不能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罚只是手段,但并不是目的,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共根源上去解决,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才是根本。所以,当问题发生之后,除了处罚当事人,更重要的是组织全体团队成员坐下来,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群策群力研讨解决方案。这样每一次失误就变成了一次学习机会,达到“一人犯错、全员受教”、“一次发生,不再发生”的目的。

文档评论(0)

139****90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