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VIP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经济衰退 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市镇经济繁荣

2.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天崩地解”指遭受外国入侵 B.是对君主专制度弊端的反思

C.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3.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王守仁的这一思想(???)

A.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致良知”的方法

C.首倡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D.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4.明朝时期,福建民众逐渐认识到“地狭则无田以自食用”,纷纷外出谋利。“崇祯初年,闽人来浙东诸郡种靛、麻、蔗者,布满山谷”;他们中“富者买山,贫者为佣,中人则自力其地”。福建民众的这些行为(???)

A.开创了解决人地矛盾新模式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利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D.拓宽了社会生产的领域

5.明朝末年,有文学家描绘盛泽镇:“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这可以佐证明清(???)

A.工场使用雇佣劳动 B.工商业市镇繁荣兴旺

C.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D.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6.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以及传给子孙后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技术革命性进步 B.政府对地主的控制减弱

C.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7.明朝李翊《戒庵老人漫笔》记载: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据此可知明朝时期江南地区(???)

①农业领域存在雇佣关系??②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③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序》中指出:“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通俗演义的流行(???)

A.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现实

C.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动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9.“湖丝遍天下”的说法和“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几乎同步流行。到了明清时期,湖州丝绸工商经济更加发达,已成为当地乡土经济结构的主体。当地农家几乎无不从事蚕桑丝绸生产,南浔、双林、菱湖、练市等村落则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绸工商业市镇,吸引“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于此)”,将湖州丝绸产品转销到国内各大商埠及海外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针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B.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C.通过郑和下西洋打开国际市场 D.“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10.古代某一赋税制度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乾隆六年人口突破1亿,乾隆五十七年人口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该制度(???)

A.实行赋役折银征收,役由丁、田共同承担,统一征收

B.让百姓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增加政府收入

C.在税粮外又增加“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D.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11.昆曲又被称为“昆剧”,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下对其产生的历史时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该时期(???)

A.皇帝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 B.百家争鸣使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D.是中国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

12.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