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高二地理课题组执笔人:XX
【摘要】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人文地理教学中严重存在学生问题意识淡漠,常
规教学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这使得地理教学只是流于表层和形式,学
生兴趣低下,教学效果不高。鉴于此,我们认为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已势在必行。下
面我们就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通过激发问题、激励提问、相互解疑、合
作学习、合理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
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引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是说思维的培
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创造始于问题。目前人文地理教学存在的
问题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2011年3月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2%学
生对地理感兴趣;问题意识淡薄,只有19%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至于说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少之又少(9.2%)。实际调查
中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意识也不容乐观:45%的教师不注重教学问题设计,33.8%的老师
提倡学生主动生成问题。究其原因:首先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
的主体作用;其次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不能
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次教
学过程已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教案剧,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教
材或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疑问,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问题牵着走的学习状态。
(二)研究问题
课题组提出《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突破课堂中学生
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查询大量资料,我们发现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曾进行过“问题式教学
法”的研究,他的“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
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
1
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
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只重视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技巧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在国内,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进课堂,使课堂充满了活力。该理论提出了较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不能放手
让学生毫无目的的自己去摸索,这样容易失控,而且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每
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使他们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但课题组认为,他们还未深入下去,倡导的仅
仅是理论而已,缺乏相应的实践性,而我们可以把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长期的教学过
程当中,即由教师创设提问的情境,逐步鼓励他们质疑,激发他们产生新问题、解决问
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核心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之怀
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堂问题教学方
式。
1.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就是在每节课的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
容,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方向,用
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
探究。
2.问题意识
问题教学的问题意识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由创设问题情
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
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主动
发表见解,展开讨论、争论,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又产生新问题,使问
题逐步深入。同时把教学过程设计以活动为中心,增加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和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