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辽宁、黑龙江、吉林卷)选择题史料来源+试题分析.pptx

2024年高考历史(辽宁、黑龙江、吉林卷)选择题史料来源+试题分析.pptx

  1.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

历史(选择题部分)

史料来源和试题分析;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史料来源1:奉天沙锅屯遗址与河南仰韶遗址比较;史料来源2:沙锅屯洞穴遗址陶器碎片;史料来源3:沙锅屯遗址和仰韶遗址属于同一种文化共同体;小结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因此早年的一些研究者也直接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旱作农业主要以小米(包括粟黍)为基本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的农业经济形态。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条件。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基础,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华夏文明之渊远流长。;史料解析

据本题时空信息可以得出时空是古代中国。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D项正确;骨制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A项排除;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B项排除;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碳化稻粒属于河姆渡文化的特征,仰韶文化的特征是种植粟,C项排除。;25.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表1

表1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史料来源1:冯邕之妻元氏;史料来源2:长乐长公主元瑛;史料来源3:元仲英公主;素养考查

本题以北魏时期皇族有代表性的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构建历史情景,锻炼学生文言文信息的阅读、提取与比较能力。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学生需要调动所学北魏汉化的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史料解析

由“君子”“四德无违”“孝”“女节”“妇道”等可得,墓志内容体现了墓主女性符合儒家儒家思想中的德、孝道、男尊女卑等思想,这成为女性的道德楷模,表明北魏少数民族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故选D项;墓志内容强调的是女性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而不是门第观念,排除A项;墓志内容属于儒家文化范畴,并未涉及按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进行治理,相反是少数民族地区吸取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并不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有文化,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排除B项;墓志内容属于女性墓志,墓主均符合儒家伦理道德,题干并没有关于礼仪规范的信息,排除C项。;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史料来源1:明经科考局限性;史料来源3:明经科在唐代地位的变化;

大体来看,明经取士最多,大量补入中下级官员队伍,不乏累官至宰相者。其中大部分强于儒学吏道,而弱于文学词藻。因此,随着唐代重文风气渐尚,明经科相对于进士科而言,往往受到科举士子的轻视。特别是唐中叶以后,宰臣大多进士出身,明经科的实际地位日益下降。

明经举子为求登第,往往不求经义,唯死记硬背,其造成的结果是“中第者多盈百数,而通经之士蔑然”(元稹:《元氏长庆集》卷28《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对》四部丛刊本),也即选拔出来的官员并不具备儒学吏道的实际素养。唐德宗贞元末年,柳冕一针见血地指出:

自顷有司试明经,奏请每经问义十道,五道全写疏,五道全写注。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义,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恐清识之士,无由而进,腐儒之生,比肩登第,不亦失乎!……且明六经之义,合先王之道,君子之儒,教之本也。明六经之注,与六经之疏,小人之儒,教之末也。今者先章句之儒,后君子之儒,以求清识之士,不亦难乎!是以天下至大,任人之众,而人物殄瘁,廉耻不兴者,亦在取士之道,未尽其术也。(《全唐文》卷527柳冕《与权侍郎书》)

——摘编自俞钢:《唐代明经科试的体系、方式及其地位变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7-70页;小结

;史料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经科考试只要求帖经,不求文义,导致士子只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有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有点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0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