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

【学习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论语()袖手旁观()

4.填空。

(1)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______》。丁肇中教授赋予了新的意义,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一、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1.研读课文,编写文章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可从课文中找出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二、探究“格物致知”精神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

3.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意图是什么?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5.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6.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7.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8.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9.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

10.“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三、探究论证方法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拓展练习】

1.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请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不少于200字。

3.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文档评论(0)

孙二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文档领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