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古典文学中的“问答”研究综述
作者:肖佩蕊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肖佩蕊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问答”,文学领域的一种特殊文体形式,亦或仅仅是一种歌诗句型的表达,学
界已发现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以及在各时期各文体里承担的责任。作为一种文体结构形式的“问
答”已有相对丰厚的研究成果,但作为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却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在研究文学范畴的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时,又不得不提及文体结构形式的“问答”。所以,
概述古典诗歌的“问答”模式的研究现状,也需结合文章的“对问体”文体研究,才能把握古
典诗歌“问答”模式的全貌,进而对各时期各文体的“问答”的运用进行全面的观照。
关键词:问答;对问;文体;表达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6-0127-04
问答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初民的言说行为中,就是以问答开始,问答锻炼了人类的思维
和逻辑,为单独的叙述奠定了基础。这种多个人甚至是一人假设多人参与的叙事方式更是一种
文学手法,被广泛运用在古典文学当中,如果对其应用进行溯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民歌
诗经,并能在之后的楚辞、汉赋、汉乐府、六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散曲等古典文学瑰宝里
找到此种叙事方式的运用。因为“问答”的运用,在古典文学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何种文体里,
它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有对其进行研究的价值。然而综观历年来对古典文学中“问答”
模式的研究,其在数量上并不可观,范围上并不均衡,深度上也有待推进。
根据现今“问答”在古代方向学术界中数量和深度上的研究热度情况,主要有3个方向。
第一,从文章的文体学入手,这是一种结构文章、谋篇布局、表达立意的方式,是一种
结构文章的文体,即“对问体”。“中国古代文体生成大都基于特定的场合相关的‘言说’这
种行为方式。”[1]问答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构成问答,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近些年来古典文学
对问答模式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问体”研究上,分为文体溯源和辨析、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
跨学科研究3个方面。
第二,从作为诗歌的表达方式“问答”入手,就有篇制、句法、字数、声律、韵律等限
制的古典诗词,或无明显形式要求的乐府、民歌,来研究歌诗中利用此种问答手法的艺术效果。
主要涉及3个方面,其一,体现在对《诗经》《天问》问答艺术的探求上;其二,少数研究零
散分布在汉魏六朝民歌的相关艺术手法研究中;其三,出现了几篇分析唐诗问答艺术手法的期
刊论文。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期对此方面的研究都寥落晨星。
第三,选择问答中“问”的一方,作为一种语言学领域的问句体文学的相关研究。此方
向常常属于语言学领域对某些古代语言学文献著作进行问句的形式结构的分析兼及思想内涵的
解读。
本篇综述,以近些年来对“问答”的研究方向和热度为分类标准(由于第三种是属于语
言学范畴,不属于文学范畴,所以不予论述),来阐述各类“问答”研究的具体情况,以呈现
“问答”此种模式在古典文学中的研究概貌,并提出笔者见解,以兹后期更为具体领域的研究。
一、作为一种文体结构形式的相关研究——“对话”“对答”“对问”
(一)从“对话”“对答”到“对问体”文体溯源和辨析
1.认为“对问体”只是来源于比宋玉《对楚王问》更早的一些具体的篇目,如《卜居》
《渔父》《天问》等。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里说:“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
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
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两都赋》以凭虚公子、
安处先生,左太冲《三都赋》以西蜀公子、东吴王孙、魏国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一律,无
复超然新意稍出于法度规矩者。”[2]纪昀亦说:“《卜居》《渔父》已先是对问,但未标对问
之名耳。”[3]刘永济先生在《十四朝文学要略》里也认为《卜居》《渔父》是对问体的开始
[4],张立斋的《文心雕龙注订》也有提到:“彦和谓宋玉始造对问……忽于《卜居》《渔父》
之在其前也。”[5]有些单篇论文和这些人持相同观点,例如王德华认为:“屈原《卜居》《渔
父》在文体上的创制,开了赋体主客问答形式的先河。”[6]但也有不同见解者,徐师曾《文体
明辨·序说》里则认为《天问》为“问对”体首创之作,一些单篇小论文如左汉林的《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