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2论证分析__关注论据判定辨清论证思路.docVIP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2论证分析__关注论据判定辨清论证思路.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任务突破练2论证分析——关注论据判定,辨清论证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头以来,随着国内社会的变更,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更。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缘由则是20世纪90年头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

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思。事实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有肯定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忽视历史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

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探讨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

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探讨从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呼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终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更?《呼喊》的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代文学的探讨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

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亲密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还是已深深嵌入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明显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中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探讨中,这些是最被忽视的。相反,在新文化史中,阅读史、图书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就以探讨阅读史而著名,他曾经谈到自己的探讨主要是“我感爱好的是从更加广袤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探讨印刷品是如何进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明显,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一般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探讨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化史基本上是结果(文本本身)的探讨,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探讨。所谓结果的探讨,指的是对最终事实的探讨,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的探讨,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实就是思索的文本化成果。所谓过程的探讨,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究与思索过程的探讨。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文化史探讨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更,起先渐渐走出单纯的文本探讨的方式,起先关注这些观念、看法、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更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简洁来说,这一类型的文学探讨关注的是一种充溢了细微环节的过程。

明显,假如“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无法获得一种超越纸面的立体感的。

(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

与文学探讨的新视野》)

材料二其实,作品写成以后,文学并没有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才算完成了文学的使命。真正的文学史不仅应当包括作家和作品,而且应当包括作品和作家不断被阐释的历史。没有作品被阐释的曲折历程,很难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这一点长期被忽视,真有点令人惊奇。现象学的文论早已把读者放在中心,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把读者放在肯定地位上(就更不要说中心地位)的文学史。试想,假如现代文学史能够把对于《阿Q正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阐释考虑进去,将给文学史增加多少深邃的内涵。作家加作品的文学史模式一统天下的现状,使我们的文学史经常缺乏历史感。

很多匆忙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仔细探讨过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种流行病。文学评论代表作者当前的观念,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而文学史的分析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评价,它不但要表述作者本人评价,而且还要概括出作品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评价。有了历史的过程,才能达到历史的高度。文学史的评价,不能离开评价的历史。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史的写法

和文学指责的写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何为“文学性”的理解是构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5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