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十二章;共读《论语》,修身立心

钱穆说:“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

《论语》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习《论语》,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促成人们核心价值素养的形成。

;;;孔子简介;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奴隶制封建制;春秋

初期诸侯国春秋五霸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作者简介;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论语》简介;《论语》简介;《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战国策》

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试简要分析“仁”“礼”“乐”的关系。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这是礼;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