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VIP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7-9年级学段学生在文学阅读中,要:

1、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2、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

二、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根据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通过记叙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表现了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三、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等。所以在学习本诗时,我将了解作者和疏通诗意,交于学生课前自主完成。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文情感炽烈、内涵深刻。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他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石壕吏》,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学好此文,对学习其他古诗词及理解古人的伟大胸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可以逐步感受、接受诗人的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四、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单元目标、学生实际与本诗特点,确定本诗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歌行体”的特点。

2、深入解读文本,梳理内容结构,品读语言,感知诗人形象。

3、感受古仁人情怀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歌行体”的特点;

2、深入解读文本,感知诗人形象。

难点:

感受古人情怀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运用真实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到了四川。

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有“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资料或知识支架”的表述。所以,了解背景,使学生还未学诗,就已对诗歌有初步了解。

文体介绍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但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被动句式与作者当时的现实处境有内在的联系,“歌行体”则是本诗特有的言语形式。这个环节,适当地积累了古文言知识,以“小讲座”的形式讲述有关歌行体古诗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字词学习

活动任务

活动一:听其案,入其境

听读课文,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读,要求学生读顺,不能把字音读错,还要注意韵脚的变化,句式的变化。

自读诗文,归纳总结每一节诗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读,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内容,概括内容。

活动二:析其案,定凶手

(1)本诗哪几段在写景?试着找出景句。

在1/3段的(用原文)这个词中,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风(雨/环境)的,我猜想杜甫的心情是。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目标”第四学段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前面的读是感知,是铺垫,这里的读则是理解,是重点。所以要读出语言上的精彩,要读出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当然,前提是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从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品析有深刻含义的词语与句子,从而理解本诗在表达上的妙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