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VIP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程与内涵。

学习难点: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知识导航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奠基

远古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形成与繁盛

汉朝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

儒、佛、道交汇融通,玄学盛行。

唐朝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宋代

①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朱熹成为集大成者。

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传承与转折

明清

①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②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③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衰落与复兴

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

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5)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文化在近代的新发展】

(1)原因:

①政治: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主观: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不懈探索。

③经济、阶级: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外因:“西学东渐”,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特点: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化为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3)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和走向胜利。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体现

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1)商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3)继承与发展:后世儒学思想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特别注意】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积极入世,强调社会中的个人道德自律。

(2)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政治伦理上的民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继承与发展: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使其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产生: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继承和发展:春秋时期。

(3)主要观点: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4)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