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跨学科学习“五大假象”,严重困扰中小学新课标落地特别关
注
跨学科学习正在中小学掀起一股浪潮。今年秋季学期施行的《义
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对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
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所谓跨学科学习,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给出的
解释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
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
由人格、跨学科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一直以来实施分科教学的中小学,是一次教育理念和课堂
教学的革新,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走向融知识综合与问题解
决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
当前,新课标实施首个学年,中小学掀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热究
竟怎样?“校长会”(ID:xiaozhangclub)通过对一些中小学跨学
科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现实中的实践与新课标的理念存在明显落差,
假象丛生……很多中小学教师对于“什么是跨学科学习”的认知模糊,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中呈现各种样态的“跨学科”学习。
假象一:“学科拼盘”
“如何设计一座多功能的图书馆?”
“如何优化一片绿色农田?”
“疫情下,如何制作一台自由行走街头的消毒机器人?”
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小学的跨
学科主题学习项目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老师和
学生都是全新的挑战。
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的原则,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
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
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校长会了解到很多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存在一种明显现
象,就是呈现多学科主题拼盘式教学,学科之间缺乏实质性融合。语
文老师讲授语文知识,数学老师教授数学问题,物理老师解答物理现
象……
看似“跨”了学科,但学生只是学习了两门及以上学科的知识而
已,不同学科之间并未建立实质性联系。究竟原因,学科间的壁垒仍
未打破,知识没有实现真正的整合。
这种学科拼盘化,忽视了跨学科的本质是基于实际问题实现的学
科之间的融通,仅停留在了形式层面上。此类“跨学科教学”课堂上,
要么由多位不同学科的老师轮番串讲,要么由一位老师主讲,其他老
师配合,进行混搭式教学。
传统的分科教学,各学科“单兵作战”,学科逻辑各自独立;而
新时代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则强调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
素养和知识联结能力。各学科老师需要打破分科的界限,协作统整课
程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关联,开展跨学科的联合教研。
面对全新的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拥有多学科知识,这对教师跨学科素养、教师教研都是全新的
挑战。
全球热捧的芬兰“现象式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采用的两种模式或许可以借鉴:一种是由一位教师独立
完成跨学科教学;另一种是由多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合作教
学”,完成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任务。
全科老师为现象式学习提供了充分保障。在芬兰,小学实行全科
制教师(classteacher),能胜任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也
注重学科融合。
全科老师不是按教科书教学的传统教师,而是集全科制、研究型
和自主权于一身的高质量教师。他们往往运用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方法,
去搜集资料,去设计合适自己风格和班级特色的教案。
假象二:老师讲,学生听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围绕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和考评,
但跨学科学习大多以现实中的“真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
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更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而跨学科学习,则
需要老师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提出驱动性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真实
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灌输模式,使得教学主体
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自主探究行为需要老师的
引导,老师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