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某桥30m预应力T型梁钢模(侧模)计算
1.结构与材料
侧模每侧由14个独立模扇组成(30m预应力T型梁有横隔板7道,6个间隔,每个间隔又分为2扇,加上两个端头模扇一共14扇)。每一独立模扇都由侧面板、横肋、竖肋三个主要构件组成。模扇的基本长度2.43m,横面板为5mm的钢板,支撑模面板的横肋、竖肋均为(100+63)×8mm的不等肢角钢,横肋设7道(马蹄处2道,腹板处3
道,翼缘处2道)、竖肋3道(不包括端肋)间距为833-876mm,见图8-2。
图8-2 模扇的构造及侧压力(尺寸单位:cm)2.计算图式
侧面板:侧面板的计算图式为支承于相邻两横肋和竖肋之上受均布荷载的板,见图8-3a)。
当L1/L22时为单向板(简支板);当L1/L22时为双向板(四边简支)。
横肋:横肋简化为支承于相邻竖肋上的受均布
荷载的简支梁,见图8-3b)。
竖肋:竖肋的计算图式可简化为支承于竖肋顶、底两支点承受各横肋传来的集中力的梁,如图8-4所示。
基本数据的假定
混凝土侧压力:混凝土的坍落度为0~3cm;灌注时间3~4小时;采用外部振捣(底、侧振),其振捣半径R=1.0m;
1
由于3~4小时可浇完全梁混凝上,所以混凝土灌注高度等于梁体高度H=1.9m,r=2500kg/m3=25kN/m3;
参照表8-2,当H2R 时,最大侧压力可按式(8-5)
1
计算:
p=r·H=2.5X1.9=47.5kPa
混凝土粘着力:在无实际测定资料的情况下,按一般假定:粘着力为20kPa;粘着剪力为10kPa。
容许应力的确定:本钢模均用3号钢(A3),其容许应力见表8-7。
面板计算(1)面板厚度的选定
钢结构对钢模板的要求,一般厚度为其跨径的1/100且不小于6~8mm;本钢模竖肋的最大间距,即模面板的跨径L=876mm。
故 δ=L/100=876/100=8.76mm
由于受工地实有钢材规格的限制,考虑钢模为临时结构,所以采用厚度为5mm的钢板作模面板。
模面板上的荷载
取具有最大竖肋的模扇,按其结构绘制侧压力图,如图8-4所示。各点侧压力值:
P6=2500×0.08×10-2=2kPaP5=2500×0.14×10-2=3.5kPaP4=2500×0.35×10-2=8.75kPaP3=2500×0.80×10-2=20kPaP2=2500×1.24×10-2=31kPaP1=2500×1.60×10-2=40kPaPo=2500×1.90×10-2=47.5kPa
模面板强度和刚度的验算
由压力图分析,在竖肋间距为876mm、横肋间距为360mm之间即(1~2区间)的面板,它所承受的侧压力较大,再考虑刚度因素,故取此区间验算:
模面板厚度: δ=5mm
竖肋间距: L1=876mm
横肋间距: L2=360mm
L1/L2=876/360=2.432(按单向板计算),那么有:计算跨径: L=L2=360mm=36cm
板宽b取1m计,即:q=(p1+p2)/2×b=(4000+3100)/2×1=35.5kN/m
考虑振动荷载4kN/m2,则:
q=35.5+4×1=39.5kN/m
考虑到板的连续性,其强度和刚度可按下式计算(参见表8-13):M =1/10·q·L2=1/10×39.5×362×10-4=0.51192KN·m
max
W=1/6·b·h2=1/6×100×0.52=4.17cm3
σ =M
max
/w=0.51192/4.17×10-3=122.8Mpa[σ
max
]=181Mpa
w
f =qL4/128EL=(39.5-4)×364/128×2.1×106×100×0.53/12=0.21CM
max
0.15CM(容许)
模面板显得较薄,但考虑到利用工地实有钢材,仍采用厚度为
5mm的钢板作模面板。
横肋的计算(1)求均布荷载q
横肋按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计算,计算跨径L 取最大竖肋间距
L=87.6cm,作用于梁体各肋的均布荷载 q,可参照图8-2 计算:
q=30/2×0.40+2/3×30/2×(0.475-0.4)=6.75KN/m
0
q1=30/2×0.40+1/3×30/2×(0.475-0.4)+36/2×0.31+2/3×36/2×(0.40-0.31)
=13.035kN/m
q2=36/2×0.31+1/3×36/2×(0.40-0.31)+44/2×0.20+2/3×44/2×(0.31-0.20)
=12.14KN/M
q3=44/2×0.20+1/3×44/2×(0.31-.020)+4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