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pdfVIP

当代中国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

其流变

第十二章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

第一节王蒙、宗璞等人的尝试

意识流小说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现代派小说形态。

最早出现的是王蒙的《布礼》,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和《剪辑

错了的故事》、李陀的《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

天》。

“集束手榴弹”:1979-80年,王蒙带来了现代派小说登场的消息,他

借鉴意识流表现手法,连续发表了《夜的眼》《布礼》《春之声》等一

批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大异其趣的作品,被称为“集束手榴弹”。

1980-82年,现代派小说加快步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一是以王蒙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二是以宗璞为代表的荒诞派小说。

王蒙因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成名,被划为右派。新时期后重返

文坛,

他的小说有四种类型:

一是现实主义小说,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为代表

二是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作品,《在伊犁》《新大陆人》系列、

《名医梁有志传奇》《活动变人形》

三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来劲》,注重语言在能指层面上的编码

四是意识流小说。大多创作于70年代最后一年和80年代最初几年

主要包括《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

《杂色》等。

《布礼》是转向意识流小说的发轫之作。主人公钟亦成的意绪流动,

将三十年时空任意切割和重新组合,表现历史沧桑和主人公的政治信

仰。

《春之声》写归国知识分子岳之峰在闷罐子车的思绪,表现知识分子

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杂色》写曹千里骑在马上的思绪,交织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怀

疑,对陋习的谴责和对时弊的针砭。

到了《相见时难》,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开始转变,将现实主义与现代

主义相结合,既注重对心灵变化历程的追踪,又主义通过丰富生动的

细节突出人物性格,体现了开放的文学观念。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中国式意识流,也被称为“东方意识流”。

首先,它虽然打破了物理时空,呈现出主观意识流,但内容是明朗的,

不涉及性意识;思绪是理性的,有内在的秩序和联系。

其次,虽时空跨度大,头绪复杂,但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对历史

的反思和对理想的反复强调,因而总是回荡着“生活是多么美好”的

主旋律。

再次,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也注重多角度叙述,用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

制造多声部的效果;注重色彩的浓烈的幽默感,将爱憎情感与“费厄

泼赖”精神寄托于外谐内庄的形式之中,达到一种肃穆冷峻而不让人

觉得压抑的境界。

宗璞,《我是谁》,借鉴了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贝克特的荒诞派戏

剧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小说,和王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着眼于对技巧的

借鉴不同,在内在精神上与西方现代派已有某种契合,表现了存在的

荒诞性,初步显示了现代主义的深度模式和非理性色彩。

后来荒诞派小说有谌容的《减去十岁》《大公鸡的悲喜剧》,莫应丰的

《驼背的竹乡》,宗璞又写了《泥沼下的头颅》。

第二节寻根小说:韩少功、阿城等人

1984年一批年轻作家写文章宣扬“寻根”。

韩少功《文学的“根”》,刊于《作家》: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

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

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刊于《文艺报》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刊于《文艺报》

郑万隆《我的根》,刊于《上海文学》:每个作家都应该开掘脚下的“文

化岩层”。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寻根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文学寻找自身道路的结果,也是改革

开放就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矛盾面前的反应,既包

含了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感,也包含了强烈的现代化焦虑。

首先,随着反思的不断深化,一些作家对中国现实文化产生了强烈不

满,试图将文学的根深植于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却发现传统已

经断裂。因此,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感。

其次,伴随着对历史的反思,作家们意识到传统文化,尤其是所积淀

的文化心理结构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巨大作用,感到文化问题是关系到

民族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大课题。

再次,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深深地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使他们发现了文学的民

族性和世界性的某种关系。

所以,寻根文学是反思与寻找、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交织

的历史语境的产物。

寻根小说表现着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偏爱。作家们从当时流行的

现实题材和主题热点退出,纷纷走向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之地,走向

古老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

韩少功走向湘西文化,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