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企业承接外包生产与自主创新]中国制造业
自主创新的现状
摘要: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化以及制造业外包的蓬勃发展,承
接外包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
系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制造业外包承接活动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
了重要的平台和促进机制。在竞争压力下的企业外包(再分包)行为的双
向促进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并经过产业集群效应、行业知
识外溢和扩散作用及政策支持予以放大。但这一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对于突破性技术、管理创新尤其如此。因此,现阶段中国制造业较
宜采取外包推动下的自主创新模式。
关键词:自主创新;制造业外包;国际生产分工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更是一个协作的世界。生产过程的技术
可分性为全球生产分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突出企
业核心能力以及提升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等因素的驱动下,企业生产分工
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并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以及运输和通讯成本的降
低而跨越国境。全球分工体系已经从产业间分工经由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产
品内分工,由产品分工发展到工序分工,分工的层次越来越深,分工的部
分越来越细。近三四十年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主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体
现为产品内分工方式在全球的迅速蔓延。
一、企业承接外包生产的观点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尤其是亚洲生产网络不可或缺
的一环。2003年中国出口品当中来自国外的中间品价值比重达到21.8%。
另据刘志彪和吴福象的测算,1997年、2000年、2002年中国制
造业的生产非一体化指数分别达到0.256、0.312、0.317,表明制造业的进
口中间品占总产出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中国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主要存在两个途径。一个以外资企业为主导,
即引进国外制造业资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另
一种是以内资企业为主,即内资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及其在华投资企业的外包
业务。承接国外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通常表现为内资企业从事国际代工生
产;而承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外包业务,一般表现为国内企业为外商
投资企业进行产业配套生产。
就一国自主创新来讲,本地企业(内资企业)的主导地位很重要。首
先只有内资企业的创新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国内部分学者认为跨国公
司带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并不能算是“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利用外资与整个
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重心应该转移到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能力培育上;其次,
只有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突破才是一国整体科技、经济实力提升的体现;
最后,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
完善和高效运作的主要体现。因此,从自主创新角度看,中国参与全球生产
分工的途径应该以内资企业为主,方式以承接外包业务(代工生产、配套生
产)乃至发包业务为主,而不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被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
由此,承接外包生产就成了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不少学者认为承接外包生产或者说发展代工生产(OEM)是中国制造业
可供选择的一条成长道路。刘志彪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走
‘国际代工的道路,是一种内生性的自然选择”,“‘国际代工方式是中
国企业最佳的低成本学习途径”。刘志彪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
的国际代工模式,认为全面的创建自有国际品牌的战略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基
本路径。谢伟认为“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有助于我国突破工业化过程中
的‘技术天花板现象”,而加工贸易是技术学习的机制之一江霈和王述英
认为:对于那些本身不具备资本、技术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而言,从事专业
代工生产是符合实际的理性选择;对于那些有一定实力的中国企业来说,应
着力于代工生产本身层次的提升。胡军等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外包承接企业持
续成长的路径选择,提出了三条外包承接企业的一般成长路径或模式——整
体跃迁、个体攀升和横向跨越,同时将珠三角的外包承接企业划分为两大阵
营,分别提出了每个阵营的一般成长路径。UNIDO围绕着创新和学习能力的
培养,从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国际生产
的可能性及必要的政策支持。该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说,企业创新和学习能
力的培养更多地需要企业、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郑江淮和高春亮则从
产业配套的角度提出了本土企业在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中可能会陷入产业
配套“陷阱”的问题。
二、外包承接生产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企业学习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