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VIP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习目标】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难点】

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

难点: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改法为律”。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即法律命令。

(3)三国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再此减省《魏律》。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士人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的推动。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2.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曾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3.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4.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5.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6.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7.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并与法律合流。

(四)新中国的法治进程

1.开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

2.初创:20世纪50年代

表现:1950年,先后通过《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3.“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4.文革之后,进入新时期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十六字方针)

(2)1982年,制定了1982年宪法等基本法律。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

(4)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习题巩固

1.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2.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进行增订,促进了乡约的流传。明代皇帝要求在全国大力提倡和实施乡约,以徽州为例,明代前期乡里纠纷以里老调解为主,到明代中后期乡约对诉讼前的调解乃至族内纠纷的裁判作用越来越大。这反映出()

A.法治和德治观念的争鸣 B.乡约与法律的合流趋势

C.儒学法律化的程度提高 D.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控制

3.据秦简《法律答问》记载,老人控告子女不孝要立即拘捕子女,而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对不孝子女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朝()

A.基层治理趋于完善 B.出现律令儒家化现象

C.治国理念发生异变 D.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4.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大明律》之外,还编纂了刑事案例《大诰》。《大诰》法外施法,使用了很多酷刑,如断手、廷杖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B.中央集权制度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