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含第27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朗读诗歌。
二、教学过程:
屏幕前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的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六年
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两篇课文。
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成千上万的人
聚集上海,只为见他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这个人就是我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
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本文作者周
晔一起再次走近鲁迅先生。
(一)默读课文,梳理文脉
1.默读课文、梳理事件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
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
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们在五年级的策略单元学过“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
意力、不回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带着问
题,一边读一边圈画有用的信息。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同学们是否发现这篇课文在段落安排上与以往所学课文有一个
最大的不同,细心的你一定注意到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空行。通过梳理
文章内容,我们了解到本文主要写了五件事。这些空行正好将这五件
事分隔开来。你们看,依据段落之间的自然空行我们可以更快地梳理
文章内容。
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小标题来概括事件内容。
屏幕上出现的是老师概括出来的小标题。
小标题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适
合的小标题。比如谈《水浒传》,也可以概括为“谈读书”等等。
通过概括小标题,我们就将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梳理清楚了。
2.聚焦首段,感受“爱戴”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都知道,鲁迅
先生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便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一篇纪念
性文章。
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
爱戴?圈画出关键词句。
对年幼的周晔来说,她只是知道亲爱的伯父去世了,可她却没有
想到竟有这么多人来追悼她的伯父。
万国殡仪馆在当时是社会各界名人举办葬礼的地方,由此可见鲁
迅先生的身份不一般,那里的礼堂也一定不小。但此时,数不清的挽
联,大大小小的花圈将原本空旷的礼堂堆得满满的。可见来参加葬礼
的人很多。
这些前来吊唁的人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此时此
刻,他们都汇聚在这里,为了哀悼鲁迅先生。
这“各色各样的人”除了工人和学生,还会有哪些人呢?
让我们来看一段文字资料。
这是作家巴金先生为追悼鲁迅先生而写的一段文字。
我们从这段文字中也能发现,追悼鲁迅先生的人除了青年、中年
还有老人、少年、小学生……甚至连盲人也要扶着引路人来祭拜。参
加追悼会的人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
不同,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悼念鲁迅先生。
我们从周晔和巴金的文字中了解到,人们来追悼鲁迅先生,向他
致敬,甚至失声痛哭,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悲痛。从这些点点滴滴我们
都能感受到,所有人都是真心爱戴鲁迅先生。
3.明确行文顺序
文章首段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深受很多人爱戴。接着
转入对伯父生前的回忆,分别叙述了五件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
文章的叙事顺序有什么特殊之处?
的确如此,文章采用了倒叙的写法。
(二)品读故事,感受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小女孩儿的记忆,去品味鲁迅先生的言
行,感受其精神品质。
1.品读“谈《水浒传》”,感受对青少年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一件事“谈《水浒传》”。请你画下描写伯父的
句子,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伯父是很了不起的作家,他笔耕不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此外他还在大学任教。而《水浒传》又是中国文学名著。一位这样的
大文豪,了解到“我”——一个小女孩儿,读名著时“囫囵吞枣”,
谈名著时更是“张冠李戴”,甚至连最基本的内容都搞不清楚,他是
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