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氏与沃洲山文化.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氏与沃洲山文化

陈百刚

县内风景文化名山中,沃洲山因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胜迹众多、地位优越而首屈一指。

人们津津乐道它是东南眉目,十五福地,东晋有高贤雅集,唐代有诗人咏唱,但往往忽视了

沃洲山的真正主人是新昌人。千百年来,沃洲山区是石氏族人的世居地域,像溪东、溪西、

青坛、百菊、小将、茅洋等处,基本上是石氏聚族而居的大村落。沃洲的灵山秀水涵养陶冶

了石氏家族一代又一代才华洋溢、功业赫奕的人物;而石氏也对沃洲山世世代代倾注着深情

厚爱,为沃洲山的神奇和秀丽作出过自己的奉献。

唐代以前,新昌属剡,石氏入剡伊始,即与沃洲山水结缘。

石氏尊汉初万石公石奋为一世祖,最早入剡的是十八世祖石弥之及其子石宝、石灵赐。

石弥之是石渊的曾孙,石渊曾扈驾晋元帝渡江,是建立东晋王朝的功臣,居丹阳。石弥之,

号幽斋先生,宋元嘉三年(426)为彭城令,仕至青州刺史,因慕越州风景,晚年“徙剡东乡,

建室营庐,居八年而卒”。石弥之为何向往越中入剡?这和六朝士族文化影响分不开。谢安

后裔谢亢曾见少年石弥之,以为“大类王逸少”,即风度与王羲之很像。王右军晚年隐剡,墓

金庭,弥之向往入剡也就可想而知了。弥之在剡居住八年,具体地点是仙桂乡昼锦里,即今

新昌拔茅、长诏一带,正是沃洲山的入口处,可以想见他对沃洲山水必然是领略过的。

石弥之的儿子石灵宝,南朝梁仕至朝议大夫,其女石令赢,先入齐宫,后又入梁宫,得

幸于梁武帝而生孝元帝,追封为文宣后,灵宝赐为武康侯。仙桂乡昼锦里对他们父女来说也

是故乡。灵宝父女成了皇亲国戚,富贵之极,相传有“梁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地志载:“至

今新昌有羽林村(即泉窝)、丈诏村(长诏),剡北有皇书亭、宣诏亭,皆梁后故事。”在极

重门第的六朝,像这样荣宗耀祖的大事自然会铭记在后裔心灵之中,而沃洲出皇后也就给这

里山水抹上一层神奇色彩了。

根据《石氏宗谱》记载:石氏入迁新昌的始祖为35世石元遂,唐开成二年(837)由剡

东上冈(今嵊州上东一带)徙石牛镇(新昌县城)。不久裘甫起义,又避乱迁居沃洲黄坛,

其后裔多定居并墓葬于此。石元遂是唐末进士,仕至兵部检校上柱国太保,墓葬黄坛平顶山;

该地山环水抱,树色参天,系风水宝地。堪舆家说得出神入化。韶国师《地钳》日:“平顶

一穴地,基势结天边。书笥横面抱,世世出文官。”“右边直且垂,左边弯且曲。前面两牙刀,

封侯食在禄。”“五叶莲花天姥东,山山回抱出云中。拱排玉女三千辈,面对金陵第一重。涌

势蛟龙藏水底,大声燕雀出林丛。时人不晓其中意,山在青天月在松。”石元遂之子36世石

昉,唐咸通二年(861)进士,仕吴越镇东军节度使,加赠太保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墓葬

黄坛平顶山灵柘,离父墓不远。坟前“有九峰非衙相对,左右石笋相拱,上有柘木,生而内

向,覆坟如盖,每子孙登科者,特生如其人数,倘一支枯折则一人当咎,世称新昌灵柘墓。”

蒋衕《地钳》曰:“黄坛一正龙,水绕与云从,若是高一著,此地出三公。”宋王十朋《会稽

三赋》亦载有“灵柘敷荣”胜迹。平顶、灵柘二墓,宋代名满江南,为石氏最佳阴宅。石氏子

孙科举仕宦不绝都归功于风水保佑。这两座坟墓也就成了石氏在沃洲山的景点,原有寺庵守

护,田产丰厚,墓的建筑形制十分讲究。元代被毁,重建已非原貌。

最早留在沃洲山的名胜是东晋高僧竺潜的山寺和支遁的小岭寺(沃洲精舍),但其遗址

已渺不可寻。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云:“自齐至唐,兹山浸荒,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支竺殁而佛声寝,灵山废而法不作。”唐广德元年(763),大寂禅师德韶建真觉寺。再过一

百多年,有头陀白寂然来此振起禅风。唐大和二年(828),白寂然来游,依依如归,元相国、

陆中丞资助重建禅院,重立佛事。大和六年(831),白居易作《沃洲山禅院记》。禅院前身

即真觉寺。

宋以后,对真觉寺竟尽保护维修能事者为石氏。宋隆兴间(1163-1164),石氏44世孙

翰林院编修石斗文(天民)舍田52亩余重建真觉寺;元、明两代48世石奕朝、54世石宗

浩分别重修过真觉寺。为纪念白道遒开山、白乐天垂文、白寂然立寺而建的三白堂,主要也

是石氏之力。至明永乐间(1405-1424),石奕朝后裔石道象联合族众在真觉禅寺之侧建奕朝

公家庙,即奕公祠,并买兹山(沃洲山)归于庙有。自此,真觉寺在石氏宗产范围之内,还

规定“自山麓至山腰,培植森林,以保护名胜,封禁有年”。清末民初,溪西村创办石氏公学,

拟将祖捐真觉寺田拨充学费,曾引起派下农民反对,后经石玵丰等人调解,曲为了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7****31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学本科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