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传统音乐文化理论思考
对于多数青年学者而言,要实现这个跨越并非易事,它
不仅需要有跳出音乐小文化圈进入国家历史大文化的宏观
学术视野,更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和不畏艰苦深入实地考察
的学术勇气。项先生呈现给我们的,其实就是历史的民族音
乐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由此产生的学术意义异常深远。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或当下
的各种音乐事像,去表面化和片面化,避免人云亦云、拾人
牙慧。在专著《山西乐户研究》中,项先生给学界提供了一
种在宏观把握下的微观研究,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
究,跨学科研究与集体性协同攻关研究等几种方法相联合的
研究模式。这些全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更加有效的途径,给后学以较大的开示。
乐籍制度肇始于北魏,至清雍正元年解体,历时一千数百年,
其间必然形成体系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也必然是
深远的。但遗憾的是,以往乃至当代的史家对其的研究少之
又少。《山西乐户研究》通过对乐户的源流、历史分布、组
织形式和文化形态、音乐文化特征以及乐户对音乐文化传统
的贡献等几个方面的考证,揭示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大一
统的封建乐籍制度背景下有序传承的历史脉络。作者找到了
这种制度化传承的有效方式——轮值轮训制,并对它进行了
详细的阐述。[2]而作者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综合运用了社会
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进
行全方位的解读与剖析。
项先生曾多次在各种学术场合倡导,要高度重视中国传
统音乐文化传承中这种严密的制度化的传播方式。我们过去
想当然地认为民间音乐是由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传
承下来的,并且这种方式是自然的、无序的。其实不然,一
千数百年的乐籍制度所形成的固定的传承方式,例如宫廷教
坊、府县教坊、府州散乐、衙前乐营等等,才是我国传统音
乐传承之主脉。这种传承方式在清雍正元年被官方瓦解后,
并没有真正消失,又被民间音乐悄然接衍,在民间音乐文化
中存活。因此,乐籍制度下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好比浩瀚
无际的民间音乐大海深处一股宏大的“暗流”。[3]
沿着这一理念,项先生继续深凿下去,取得了一系列丰
硕的成果。大量的研究论文,如《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
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第
11-20页)、《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
古代音乐史的研究》(《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29
页)、《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
的合一》(《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第72-83页)、《从
朝天子管窥礼乐传统的一致性存在》(《中国音乐》2008
年第1期第33-42页)、《关注明代王府的音乐文化》(《音
乐研究》2008年第2期第40-52页)、《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
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
2008年第4期第1-7页)、《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
乐新类型(上、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
期第25-35页、第4期第55-76页)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
研究。然而,纵观整个音乐学界,对于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
文化传承的研究仍刚刚起步,有待于更多学者参与进来,做
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音乐小文化与中国传统大文
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血肉联系,避免割裂事物的内在逻辑而孤
立地看问题。例如,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研究中,既往的
音乐史学家们往往多注重“乐”之形态——音乐本体,而忽
略乐与礼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功能作用。回过头来,文史学者
在谈及传统礼乐文化时又往往只关注“礼”的含义与范畴,
而对于与“礼”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乐”却浅尝辄止或
干脆避而不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双方学者的知识背
景使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缘由就是学者们的专业本位观的
影响。基于此,项先生提出一种从“制度、乐人与音乐本体
相结合”的新的研究视角,使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全
新的认识和理解。
“以乐观礼”,就是在这种学术理念下导引出来的次生
概念。项先生认为,必须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国家礼制(三
礼五礼)与乐的对应、演化与等级关系搞清楚,研究才有意
义。只有将国家典章制度下的礼乐乐队组合、不同场合与不
同礼制的关系搞清楚,才能够真正理解礼乐文化的功能性内
涵;只有将雅与俗、雅乐与礼乐的关系加以辨析,并明确各
类礼乐的使用范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