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从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入手,让学生重温相关文体知识,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方法二:从介绍作者入手,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放声自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说说各个小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点拨:要紧扣文本,善于抓住各小节的中心句。内容概括要语言简洁、通顺;意思全面、完整。鼓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

提示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句子,如:

(1)沙漠真像玄奘和法显所说的那样可怕吗?

(2)沙漠里真有魔鬼吗?

(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2.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

点拨:小组讨论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切忌泛泛而谈。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学习小组要安排一位同学做好发言记录。

3.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点拨:集体交流,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要把小组的意见表达清楚,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当补充。鼓励在发言中提出问题,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提示,并适当补充,共同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抓住文章特点,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思考:文章起笔借用玄奘和法显的记载描述了沙漠的“可怕”、“令人恐惧”,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描述恶鬼、热风骨头、流沙可怕、恐怖、现象、示异

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光线折射和反射“鸣沙”:干燥的细沙移动磨擦(“一些专家的意见”)解释、不怪、本质、释疑

四、三读课文,巧用资料,深入理解文本

(小组交流)

结合所查找的关于沙漠的背景资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海市蜃楼”现象,什么是“鸣沙”现象。

五、总结

1.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说明的顺序。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

探究、思考:

(1)在朗读课文中,细细品味,作者怎样使得本文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的?

提示:记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说明文的生动性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通过阅读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从文章中找到具体的文句加以解说。

归纳提示:(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恰当运用,使文章绘声绘色,富有美感。(2)设问、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多姿多彩,富有趣味。

二、拓展探究,交流延伸

资料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绿洲变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它告诉我们,在远古时候,整个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险家预言,沙漠地下蕴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遗体,现在已经变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这说明,如果这里一直是沙漠,是不会有储量丰富的石油的。撒哈拉东部有一个名叫“恩阿杰尔”的高原,在当地土语中,“恩阿杰尔”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地质学家在那里发现的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证明,大约6500年以前,这些树在这里生长过。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连山谷发现的壁画。壁画有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长颈鹿,有急驰如飞的羚羊,有缓缓而行的黄牛,有大象和河马,有手持弓箭的猎人,有静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员和奇特的神像,还有劳动和舞蹈的情景。壁画最小的有几厘米见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锗红色勾线,然后涂上各种颜色,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日晒风吹,却颜色不褪。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艺术,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也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绝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

资料二: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文档评论(0)

祝秀珍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档 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