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科学素养理论与评估.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源期刊网

公众科学素养理论与评估

作者:李大光

来源:《科学》2016年第04期

公众的科学素养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上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概念

与内涵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讨论,本文有关科学素养的概念、维度、标准,以及社会调查

方法的确定,展示了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也为制定与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中国公

众科学素养基准提供参考。

公众的科学素养(PublicScientificLiteracy)是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

科学家和教育家一直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和科学传播界对科学素养的研究至1980年代达到了

顶峰。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对科学素养概念和定义的解释,也不限于调查指标体系

的研究和实验,更不限于各个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比较研究,相关学术研究对科学教育和社会

传播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导致教育界和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发生改变。公众科学素养

的提升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一步。

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与发展

对任何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研究,一般都是学者首先对某一个社会群体的隐性或者显性现

象进行观察,然后提出一种或者几种概念。这些概念经过长时问学者的讨论,逐步形成多数人

认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由术语作为象征符号。但是,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和文化的特定语境

中进行的,因此,社会学家、文化现象研究学者一定会受到其生活语境、教育背景和特定的政

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对某个术语所赋予的概念的形成。科学素养是近50年来,从

事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教育和科学哲学的学者关心和讨论的题目。同时,由于各个国家的重

视,几乎成为一种口号。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特定的国情差异,甚至教育思想、科学传播思想

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对科学素养的解释都是不同的。

现代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讨论始于1950年代末,起因是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发”

射成功,由此引发了美国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危机、科学技术落后,以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支持

程度的担忧。同时,日本等国家战后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美国的担忧。1960年,美国科学

家沃特曼(AlanT.Waterman)认为:“科学的进步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理解和对持续

不断的科学教育和研究计划的支持。”

同一时期,在太空竞争的刺激下,美国人对本国下一代的科学素养水平开始担忧,认为美

国的后代在各种国际科学竞赛中成绩低下预示着未来美国人无法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取胜。在

此期间,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新的国际形势的挑战,尤其是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

湾地区经济发展的挑战。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工业地位和经济大国地位正受到威胁。另一个挑

战主要是美国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基础开始出现薄弱化趋势。

龙源期刊网

在过去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素养概念与内涵的讨论中,1970—1980年代处于概念漏斗

(conceptualfunnel)的中部,概念出现分散化趋势。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

对科学素养的关注和持续研究从1980年代初开始就未中断过。在过去的40年时间内,讨论科

学素养问题的论文和文章呈现上升趋势。从1974年到1990年,与科学素养有关的期刊论文、

研究报告、会议论文、项目计划文章、项目报告和期刊社论等各种文献多达300多篇。

对科学素养概念的构建经历了复杂和困难的认识过程。从赫德(PaulHurd,1958)开始,

到耶格尔(RobertE.Yager,1983)、德博尔(G.E.DeBoer.1991)、沙莫斯(M.H.Shamos,

1995)、杜兰特(JohnDurant,1992)以及米勒(JonD.Miller,1992)等人的讨论,“科学素

养”这个术语的内涵出现了多元化解释。南非学者劳克什(RudigerC.LauRksch)对1960年代

到1990年代这个术语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科学素养”概念化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者的兴趣,感兴趣学者大概分为以下四种。

其一是科学教育家。这个群体对教育制度的本质、教学质量和改革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

正规教育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

其二是社会科学家和舆论研究学者。他们关注的是公众参与科学技术政策决策的能力,公

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流动的自由程度,公

文档评论(0)

你别来~我无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