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浴乎沂,______________,咏而归。

(2)为国以礼,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5)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_______。

【答案】????风乎舞雩????其言不让????乾坤日夜浮????登临送目????后庭遗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雩、乾坤、庭、遗。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小方同学想搜集一些古人名言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以下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A.敬人者人恒敬之,恶人者人恒恶之。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知识就如同棋子一样,它必须借助于思想的头脑才能生动起来,在整个棋盘上获得生命,从而发挥创造性。也就是说,被知识充斥的文化散文必然“多实塞而少空灵”,必然使作品失了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①然而,当前的许多中国散文家或对此理解不够,或缺乏思想的穿透力

②还有,知识的过于堆积和充塞,使得文化散文密不透风,缺乏灵动与活力

③这样的散文当然难有长久的生命力

④知识也颇似木材,它只有在思想之火的点燃下方能产生光与热

⑤所以,他们往往费尽心思地旁征博引,却难以有深刻的思想风骨

A.④②①③⑤ B.④①⑤③②

C.①④②⑤③ D.①⑤③④②

【答案】(1)C

(2)B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言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该句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是诸葛亮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建议,不属于题干所说的“待人接物”。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这段话讲的是和知识有关的内容。首句“知识就如同棋子一样”将知识比做棋子,阐述了它的作用。横线处第一句填入与之相应的内容最为恰当。④句中,“知识也颇似木材”也用了比喻句,和首句结构一致,因此④应放开头,排除CD。

再结合横线后面的“也就是说,被知识充斥的文化散文必然‘多实塞而少空灵’”分析。“也就是说”表明,前后两句话意思一致。而“多实塞而少空灵”意思是文章知识过多,缺乏灵气。这与②中的“知识的过于堆积和充塞……缺乏灵动与活力”意思一致。因此②应放最后。排除A。

故选B。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一个________。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

③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某些场合,一个擅长穿插网络用语的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接地气”或者“亲民”形象,必须及时向这个庞大的文化部落示好。因此,“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④“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⑤“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好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K12好帮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