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冷看史料实证素养下的史料运用
?
?
陈玉林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部分。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运用有利于培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本文旨在通过列举、分析当前史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提高教学信度和效度、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运用现状对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部分。史料实证素养指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谓的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就是以史料为依托,通过探究、论证获得历史知识、得出历史结论和提升历史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生发历史启迪。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凸显史料实证意识,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张汉林教授在《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历史既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又指人们对前者的还原与解释。”[1]历史已成为陈迹,人们只有尽可能地通过史料、遗迹追求真实,接近历史真相。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中要善用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要让学生通过“亲近”历史感知过去、关注未来。丰富的人文史料可以使“冷冰冰”的历史变得温暖而立体;巧用史料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把平铺直叙的结论式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的推理探究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参与教学的兴趣,为历史课堂增添无穷的活力和魅力。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本依据,是历史学存在和展现价值的基石,任何历史结论的获得必然要基于史料的分析和演绎。然而,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史料教学,都意识到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都能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都能以实证意识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但在对史料的辨析、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及史料真伪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出发,从史料运用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虚假史料——以假为真
历史学习和研究所能依据的就是史料,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2]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对来源于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历史著作、网络“历史”频道、网络论坛等方面的史料笃信不疑,不加考证与甄别,致使有些假史料堂而皇之登上历史课堂,后患无穷无尽。
例如,郑和为什么下西洋,教材中的说法“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有些教师还补充说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寻找靖难之后流亡海外的建文帝。为印证上述观点,有些教师还引用《明史·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然后让学生通过这段史料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无论是教材、教师还是《明史》,都一致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耀兵异域”,西洋取宝。
历史真的如此吗?据成书最早的明朝官方史书《成祖实录》记载,建文帝朱允炆是在燕王朱棣(成祖)的军队进入京师(今南京)后在宫中自焚的。民间一直有他削发为僧、从地道中逃脱的传说,并逐渐演变为完整的故事,清初谷应泰之作《明史纪事本末》(大约成书于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一书中《建文逊国》一卷作详细记述。《明史》成书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建文四年(1402年)帝都应天被攻陷300多年。《明史》的纂修极有可能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至于建文帝流亡海外的说法,以情理度之亦不可能。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一直未离开宫禁,建文四年(1402年)被推翻时才25岁,毫无社会经验,更无海外联系,在没有可靠的外力支持下怎么可能逃亡海外?再说如果朱棣真的怀疑他未死,必定会立即大规模搜捕,何至于在官私史料中一无所录,连谷应泰也编不出什么具体情节?在国内也没有留意寻访追捕,怎么会查到海外去呢?退一步说,即使有建文帝逃亡海外的传闻,却没有任何对国内造成威胁的迹象,对朱棣而言,让建文帝终老海外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吗?再退一步说,如果建文帝真流落海外,秘密寻访或许会有所得,如此兴师动众,那么岂不是通知他继续远遁吗?显而易见,寻找建文帝一说是不成立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說也不成立。要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