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 文本梳理.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文本梳理

1.脉络梳理

2.初读感知

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答:

课堂互动

1.第一段“信可乐也”中的“乐”具体指什么内容?

答:

2.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矣”的“痛”的感慨?

答:

3.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

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答:

4.作者编集《兰亭集序》的由来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

延伸探究

请从思想内容构思、情景关系及语言特点等方面比较本文与苏轼《赤壁赋》的异

同。

答:

参考答案

整体感知

2.作者的情感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

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

人“若合一契”,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

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

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转向

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课堂互动

1.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此为

一“乐”;聚会时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此为二“乐”;

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此为三“乐”;

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此为四“乐”;而“仰观宇

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赏心,此为五“乐”。作者感

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俱备,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2.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活在社

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

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

足”,但转眼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

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美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

随之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的飞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

更显示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

生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3.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

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

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

生,有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

默无闻,有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

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重视,

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地逝去。

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故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

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既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

的,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处,由己悲人。这是作者超越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

思考,这种深刻的“千古同悲”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

珍惜。正如文中所叙,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景就应记录下来,

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情怀,也感触到“我”的情志。

延伸探究

(1)文章的构思和思想内容。

两文都先写乐景,既而由此感悟人生,抒发悲愁,感叹人生短暂,生命终究归于

虚空;进而否定消极的人生观,表达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但王羲之全文都

是自我体悟,表达人生观时委婉而曲折,仅对庄子虚无的人生观进行了否定;而

苏轼则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阐述、议论明确有力。

(2)文中情和景的关系。

两文都是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景是情的外现,情是景的内涵。但是王文基本只

在第一段进行了景

文档评论(0)

187****2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