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桂林建筑文化继承与革新
美丽的景观和建筑如同音乐,具有和谐
的韵律,可以为任何人所感受,为人们带来
愉悦,引起共鸣。桂林传统建筑,师法自然,
以其独有的风采,与山水交相辉映、和谐发
展,赢得了世人的青睐。然而由于中国传统
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建筑在艺术
史上不像西方那样占据首要位置,艺术的精
神和气质只深藏在音乐、绘画和书法等领域,
从建筑史上感受不到更多精品和大师的人
格魅力。桂林建筑艺术、建筑文化、建筑理
论和建筑实践,也因此发展滞后。桂林的发
展要求深入研究建筑的民族、地域特色,促
进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彰显桂林
历史文化魅力进而弘扬桂林人文精神。
一、远古先民孕育桂林建筑文化的人文
背景
桂林已发现的宝积岩、苏村屯、庙岩、
大岩、甑皮岩、聚田新岩、五马山、灌江流
域、资江晓锦村、漠川两岸、建江流域等数
十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史前人类洞穴遗
址特别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人类始祖从非洲
沿海岸线过来,可能先到桂林再北上。据考
证,亿年前,因地壳运动,海水消退,自然风
化和雨水溶蚀,造就了奇特秀丽的桂林山水。
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先民发现了它。距今
约3万~5万年前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
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他们选择的穴
居地千百年来一直是桂林核心城区———
地理专家推崇的风水宝地。足见桂林先民不
仅早已重视人居环境,而且独具慧眼,所选
居地经过数万年考验仍被认同。距今万~万
年左右,甑皮岩人在同一个洞穴里繁衍生息
达5000年之久实属罕见。这表明,他们对人
居环境选择十分在意;同时也证实桂林自然
环境稳定,自古宜人居住。甑皮岩出土的上
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其制造技术
在当时已居领先地位,尤其甑皮岩人在万年
前制造的“素面夹砂”大型陶器,是迄今大
陆考古发现中已知最原始的陶器。甑皮岩人
还可能是中国最早掌握家猪驯养技术的先
民。万年前,他们已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
力。传说虞舜南巡途经桂林并驻跸于虞山,
说明上古时桂林已不蛮荒。商周时,桂林归
百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桂林郡,汉元鼎六
年,武帝平定南越,设始安县,治所在今桂林
市。桂北出土的商代“天父乙”铜卣,西周
铜绕,春秋鼎、尊,战国陶、剑等文物,证明
桂林与中原往来,早在秦统一岭南之前。《逸
周书•王会篇》记载,商代贤相伊尹曾作四方
令:“正南瓯、邓、桂国请以珠玑、玳瑁、
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说
明商朝与百越早有往来。《说苑•善说》中也
记载了越人为楚国令尹划船唱越人歌的事。
从秦统一岭南后置郡,而未设“属邦”也可
看出,桂林在秦以前已较开化。百越建筑,已
难找到实物。只能从桂林现今的31个民族
15个民族乡和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村寨来
寻找其踪迹。桂林苗、瑶、侗、壮等百越后
裔退居山区,房屋建筑场地多为坡前涧边,
因而孕育了轻巧明快、美观实用的楼寨风格。
从典型的壮家麻栏,侗家风雨桥、鼓楼,瑶家
半边楼,苗家吊脚楼等民居形式推测,他们
可能继承了百越先民注重从本土资源出发
建筑房屋的习俗。如,瑶族依山结寨,聚族而
居,其“半边楼”,半楼,半地。三层,一楼养
牲畜,二楼住阿嫂,三楼住阿妹。侗寨鼓楼是
族姓群体的标志,模仿杉树形状,楼上置鼓,
一寨一姓一鼓楼,对本土资源利用十分恰当。
这些建筑,像仙人掌刺状叶,其形式与功用
统一,毫无矫揉造作。
二、秦代开凿灵渠促使桂林建筑文化实
现质的飞跃
秦灭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
大军南征并屯兵岭南。为畅通粮运,秦以十
余万民工历时4年多在兴安开凿灵渠,沟通
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桂林因而成为岭南重
镇。800多年后,隋于公元605年至610年开
通大运河,往北延伸了灵渠功能。唐长寿元
年,武则天凿桂柳运河沟通桂林同桂西北和
黔东南的水运,避开沿漓江至梧州再溯流而
上的回运路程,向南延伸了灵渠功能,中华
大地得以南北气血贯通。铧嘴、天平、北渠、
南渠、秦堤、陡门是灵渠主体工程,全长34
公里。其中北渠4公里,南渠30公里,多为
自然河道,人工开凿约5公里。有人以为,灵
渠工程规模和灌溉面积与都江堰、郑国渠不
可比拟。其实灵渠的主要价值在其政治、军
事和科技的地位作用。“利用自然河道”,
开渠引水,首创世界船闸漕运先例,促进民
族、国家统一,正是灵渠的价值所在。南宋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曾有:“治水巧妙,莫
如灵渠者”赞叹。其设计科学,工艺精湛,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