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docx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关理论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中的重要指导理论。所以,即使是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也不能回避讲解,甚至应该着重讲解。尤其是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中关于春秋战国的这一段历史,非常完整的呈现了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进行完整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经济基础,春秋战国,上层建筑,七年级教学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标要求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使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核心素养的凝练,相较于之前的三维目标,更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虽然初中阶段的新课标一直还在酝酿中,但广大的历史学科教育工作者已然将这五大核心素养运用在了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乃至于各类学科测试中。

众所周知“五大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排在第一位,是历史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各要素达成的基础,也是最为抽象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包含的基本原理包括: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在这众多的理论中,根据平时教学的实际来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理论学习是较为重要的,也是学生最难融会贯通的。

2.实际要求

在2021年的合肥市的中考历史试卷第18题(见图一)就以中世纪的欧洲和13世纪的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来考查学生对欧洲经济发展历程的规律性认识。可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已经是需要学生掌握甚至需要运用的重要史学理论。这一理论在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就应该灌输给学生,然后反复强化,才能让学生内化并运用。但是,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一较为深邃的理论就成了需要教师深思的问题了。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难度

1.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是很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对于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是有浓厚兴趣的。但在思维发展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抽象概括的能力明显不足。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直接进行原理讲解是行不通的。尤其,我们看到七年级的学生听课时普遍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这更加大了教学对于理论灌输的难度。

2.教材分析

加强理论教学的研究,既是中学历史课标和教材根本特征的要求,又是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和改革的要求。而这些要求的落实最终体现为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

唯物史观的原理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理论,但是在教材的文字中没有任何讲解这些原理的,它是隐形状态。它蕴涵在导言、正文甚至课后练习之中,也就需要教师脱去它的隐身衣,为学生呈现出来。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操——以春秋战国历史教学为例

1.理论解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1],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2]。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所有制关系。而上层建筑是指社会、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和机构,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一书、宗教等观念。二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本质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要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相结合,才能进行系统的讲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则更多的是社会基础矛盾的一种反映。经济结构内的矛盾是本质的矛盾,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内的矛盾则是反映着本质的矛盾,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风象是本质与现象的矛盾关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如此艰涩的理论名词是难以一一解释的,也是不必要的。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可以从国内政治举措、思想发展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即可。这样不仅落实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巨大反作用这一原理,而且学生获得的认识也更为容易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