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孙盛《魏春秋》:“黄初元年,文帝愈祟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由此可知,园的西北角为各色文石堆筑成的土石山--景阳山,山上广种松竹。太极殿北起照阳殿,筑黄龙铜凤装饰其上,欲将长安建章宫的铜人承露移至芳林苑,途中摔破铜盘,闻声数十里,后另铸铜人。天渊池中有九华台,台上建清凉殿,流水与禽鸟雕刻小品结合于机枢之运用而做成各式水戏。园内养畜山禽杂兽,多有楼观的建置,殿宇森列并有足够的场地进行上千人的活动和表演“鱼龙漫延”的杂技。这些都保留着东汉苑囿的遗风。明帝时在天渊池作流杯沟,在此宴饮群臣,曲水流杯最早出现于魏。“曲水流觞”的设计手法,在后世的园林设计中常可见到。资料:《宋书》记载说这种设计手法是由于迷信。后汉有个叫郭虞的人,有三个女儿。本来已有一个大女儿,又在三月七日产二女,在两天之内三个女儿都死了,就认为三月七日是大忌日,到了这一天,郭虞全家都到曲水东流的地方去祈祷,让盛祭物的杯子顺水东流,后世即称为曲水流畅。芳林苑历经曹魏、西晋直到北魏的若干个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不仅成为当时北方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四)黄鹤楼(自学)黄鹤楼黄鹤楼黄鹤楼二、两晋(一)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朝代的建都之地,共历时320几年,为六朝古都。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都建业,西晋时改名建康。东吴都城,在石头山东,秦淮河和玄武湖之间,城周长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内的太初宫为孙策的将军府改建而成,公元267年,孙皓在太初宫之东营建显明宫,“大开园圃,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太初宫之西建西苑,又称西池,即太子的园林。城市建设和宫殿建设的同时,也修整河道和供水设施,先后开凿青溪(东渠)、潮沟、运渎、秦淮河,改善了城市的供水与水运,建业城遂日益繁荣。出城之南至秦淮河上的朱雀航(航即浮桥),官府衙署栉次鳞比,居民宅室延绵逶迤西至长江岸,大体上奠定了此后建康城的总体格局。东晋以后建康有迅速发展,东吴为都时有建业城和石头城东西呼应,东晋和南朝时有建康城、东府城和西周城(西州城?)三城鼎立,成为多城的组合体,南有秦淮河,北有玄武湖,东有钟山,西有长江要塞石头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图3-6)。他提倡民族融合,提倡学汉话、穿汉衣、用汉姓,提倡民族间互相通婚,他的政策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一生研究农业,用了11年的时间写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这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北魏时,在思想上也宣传佛教,并开凿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四、时期特点(重点)1、在长达360多年大混乱的时期里,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动荡、人口大迁移状态,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思想十分活跃。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人们摆脱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束缚,文化思想方面比较自由开放。儒家的纲纪观念,法家的法理观念,渐渐地减弱了对人们的影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流行消极悲观的情绪,在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悲叹中,滋生“及时行乐”思想。2、知识分子愤世嫉俗,厌恶政治、不满现实、崇尚老、庄的清静无为,佛教的重来生不重现实的学说流行。老、庄、佛学与儒学相结合而形成玄学,玄学重清谈。玄学家们逃避现实,好谈老庄或注解《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以抒己志。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名士大多是玄学家,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稽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就是当时名士的代表人物。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3、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从而启导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去进行再认识,从审美的角度去亲近它、理解它。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人们逐渐揭开了大自然从秦汉以来披覆着的神秘外衣,使它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伦理附会,让大自然以一个广阔无垠、奇妙无比的生态环境和审美对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补充:“比德说”即是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质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正式确立这一审美观念的人是孔子。他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论语·子罕》)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