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年高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及考点预测
考点鉴赏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复习目标;考向一人物形象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一、人物形象特点
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爱恨情长、感时伤别;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情感真挚、依依惜别;献身边塞、反对征伐;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寂寞愁苦、身世飘零;零落漂泊、孤独寂寞;羁旅他乡、思念故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洒脱。;二、鉴赏人物形象4大角度
1.看标题注释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陆游的《书愤》,题目为“书愤”,即“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注释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的形象。
微记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2.赏景物意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人物描写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4.析典故来源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首明诗,完成1~2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①(其一)
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峰风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②听跻攀。
相思不用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③。
【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③订顽:订正愚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很好地照应了标题,其中“蹊路”照应“道中”,“诸贤相送”照应“诸门人送”,前后呼应,显得结构严谨。
B.颔联“愁重”“鬓斑”等词表达了诗人谪居边地的失落无奈,颈联“桂枝秋殿听跻攀”又暗含了对自己别后显达的展望。
C.面对分别,希望“鸿雁长飞”“鱼传尺素”,即勤通书信,这本是人之常情,“相思不用勤书札”一句反用其意,颇有新意。
D.全诗层次分明,前两联是对龙里道中当下分别的描写,后两联是对分别后生活的想象,虚实结合,意境开阔又情意绵长。;2.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①重情重义、饱含不舍:山路不平、溪云重重、风雪凛冽,学生们却相送很远,诗人对学生们饱含感激、难舍之情,展现诗人重情重义的一面。②重学善教、殷切期望:诗人期盼听到学生们蟾宫折桂的好消息,叮嘱学生们别后勤加钻研学问,体现了他重学善教的师者形象。;考向二鉴赏事物形象
鉴赏事物形象的3大角度
1.把握关键
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由表及里
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3.知人论世
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关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深入分析。;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轼
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