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pdfVIP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两篇

《黄鹤楼送之广陵》读后感

其一

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

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

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

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

(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

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

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

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

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

阁)之首,相传有一道士在此跨鹤升天,故而崔颢曾题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

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

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

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

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

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

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

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其二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

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

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作者对的一种解读,并将这

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

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

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

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吗?

不。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

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一、诗文对照,初解诗意。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无所知。初读之后,已大

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

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

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

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

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

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

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

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

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欢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

方法的掌握“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

导的体现。

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

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

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

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

文档评论(0)

157****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