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pdfVIP

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

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篇一】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在大一时就有所耳闻,当时

还向同学借了,但是一直都没看,这次寒假也算是机缘巧合,在整理

东西时被我翻了出来,于是便带回家通读了一遍,颇有些体会。

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知道这本书是费先生

先生在上世界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合大学和云南大学所讲

“乡村经济学”一课的内容,整理汇编成册,发表于1948年。此后

多次再版,其内容依然没有过时,无论是专家学者,抑或是普通读者,

都不吝赞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好了,它已经带给我足够的诱惑,

吸引着我对这本小册子发起进攻。我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星期,总是不

断回头去看:先生是怎么论述一个问题的!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农村

的孩子来说,费先生所描述传统基层的乡土社会与我的生活环境有很

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它将我的生活环境用简单而明了的文字抽

象之后,再还给我。原来闲聊中以为是个例或是当做笑话的事情也有

其必然性,生活中墨守成规的风俗、惯例也有深刻的成因,最重要的

是它让我感受到:学术与生活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这样紧密的联系起

来。当我试图将不足百页的小册子整理一下,将它从内在逻辑上梳理

一下,才发现原来如此困难,它包含了很多东西,顺着其中一点深入

思考下去都可以有很多的收获。除去丛刊序文和后记,一共十三篇短

文,总字数不过万余字。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这本书

带给我的一些收获。

第一篇《乡土本色》相当于一个概述,为我们简单描述了乡

土社会的种种,为我们重新认识了“乡土”的含义,土地将人们限制

在一定地域,形成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个社会以

基本的村子为单位,村子之间相互隔膜、孤立,村子中的人形成有机

团结,进而形成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生存并不困难,只需要

严守上代人口口相传的经验。总之,它为我们描述出一个乡土社会的

轮廓,也为读者更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的差序格局等一系列新的概念

奠定基础。第二篇和第三篇《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更像是为

乡下人“平反”,逻辑的起点是有人说乡下人愚开始,继而那些人产

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是因为乡下人不识字,然后再追问,为什么乡下人

不识字呢,然后论述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这样的熟人社会的意义,另一

方面从文字作为一种意思传递方式,它的局限性,容易造成意思表示

的误解,有时候不能准确全面的传情达意,且与乡土社会的不相符,

相比较直接的接触时的语言而讲,实用性相差甚远,甚至连语言也不

是最好的传递方式,共同生活经历形成的特殊语言、动作、表情才是

更好的方式。在《再论文字下乡》中,又从文字下乡的时间阻隔来说,

世代的阻隔仅仅需要口口相传就可以完成,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在这个

向泥土讨生活的社会中,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和遭遇,经验无需积累,

只需保存,在这样的情景下,文字的用处自然不大。

两篇文章用说理性的文字,成功为乡下人的“愚”辩护,土

是一种乡情,与愚昧等贬义词无关,“不识字”只是在一种自然经济

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中自然形成的。这样一种写法,倒像是苏力式的

存在即有理由,为现存的制度和现象辩护。我们也许可以说他没有改

革的决心和勇气,但是我们却要重视他们的意见,因为那睿智的语言

之下,是对社会改革的慎重,是从理智的思维出发,为我们分析前进

路上的一块块挡路石,以及可能出现的障碍。当我们认清楚这样的现

实,了解传统的乡土社会对于文字的需求后,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所言:

如果中国的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

后,文字才能下乡。但我认为并非只有等产生了文字需求之后,文字

才要下乡,文字提前下乡更好。事实上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也存在着

对于文字的需求,只不过需求量比较少罢了,岂不见“立字为据”,

岂不见“地契”,从另一角度来讲,乡下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从小

就不识字,哪里谈得上对于文字的需求。只有我们提前文字下乡,才

可以了解乡下人对文字的需求,逐渐让乡下人的了解文字的优点,让

他们有选择。我认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只有在可以充分选

择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每种沟通交流方式的利弊,才可以谈需求。同

样的道理,送法下乡也是如此。我们同样可以从农村中小的法律需求

出发,培养人们一种利用法律的习惯,比如说在农村土地流转、村干

部选举、缴费依据等等,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上着眼进行法制

宣传。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之后,农民对于法律有了更加强

烈的需求后,再顺应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下乡宣传。只有这样循序渐

文档评论(0)

1636091513dfe9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