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抗过敏药物和消化系统的药物(6.1-3-魏嵚).doc

第6章--抗过敏药物和消化系统的药物(6.1-3-魏嵚).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抗过敏药物和消化系统的药物(DrugsforAllergyGastrointestinalDiseases)

过敏(Allergy)是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响,当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损伤性反响,也称超敏反响或变态反响。人们对过敏性疾病及其药物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565年,莱昂纳多·博塔罗(LeonardoBottaro)最早记录了枯草热病例,将其称为“玫瑰热”,这也是过敏性疾病的第一次记载。直到1903年,德国医生威廉·邓巴(WilhelmDunbar)才证明这种受激反响是因为人体受到花粉的刺激而释放毒素造成的。1910年,亨利·戴尔(HenryDale)在研究黑麦的毒性时,发现了一种称为“组胺(Histamine)”的物质。直到约16年后,他才意识到人体发生过敏反响时所释放的物质就是组胺,此后,他还发现受损伤的细胞会产生自己的组胺。20世纪50年代,巴黎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的达尼埃尔·博韦(DanielBovet)研制出了抗组胺药物。后来,组胺H1和H2受体拮抗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随着H3受体的克隆成功(1999年),H3受体及其配体的研究开展迅速。H4受体拮抗剂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1~3]。

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局部组成。其中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肌性管道,途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及大肠等器官。消化腺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和胰,主要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消化道各种病症和疾病较为常见,如溃疡、呕吐、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治疗和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品种繁多,根据临床治疗目的,可分为抗溃疡药、泻药、止泻药、止吐药、催吐药、促动药、肝胆药物及其辅助治疗药等。

6.1抗过敏药物(AntiallergicDrugs)

过敏性疾病,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可溶性和细胞性物质介导的,这些可溶性物质通称为介质。组胺是最早发现的过敏反响的化学介质,抗组胺药作为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具有较为久远的应用史[4,5]。从1942年第一个抗组胺药芬苯扎胺(Phenbezamine)问世至1981年,以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扑尔敏(Chlorphenamine)等为代表的40余种抗组胺药物(也称为第一代抗组胺药)陆续上市,这些药物具有平安、有效、方便、价廉等优点,但同时又存在着短效、耐受、令人困倦、干渴等明显缺陷。为改善或克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的缺点,以氯雷他定(Loratadine)、西替利嗪(Cetirizine)和咪唑斯汀(Mizolastine)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问世,并逐渐替代经典的抗组胺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非索那啶(Fexofenadine)和咪唑斯汀以外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的肝代谢产物均具有很高的抗过敏活性,其强度是母药的2~4倍,基于此,研发出以“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为代表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的共同特点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一般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无困倦),无胆碱能作用(无干渴),作用持久(24h),适合患者白天服用,第三代抗组胺药的疗效一般高于第二代。到目前为止,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抗组胺药共有100余种,其中常用的有20余种。

组胺以其无活性的络合型储存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中。在致敏原(如海鲜、花粉、灰尘等)、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吗啡等)、外伤、酷寒环境、细菌毒素和昆虫叮咬等外界条件或内源性刺激的作用下,储存在机体细胞内的组胺迅速释放,并与靶细胞的组胺受体结合,冲动受体而产生生物效应。目前熟知的组胺受体有四种亚型,由于“组胺”一词的英文以字母H开头,分别用H1、H2、H3、H4。

表6.1组胺受体类型简介

受体类型

分布

效应

阻断药

H1

支气管、胃肠、子宫平滑肌、皮肤血管、心房、房室结

收缩、扩张、通透性增加、收缩增强、

传导减慢

H1受体阻断药

H2

胃壁细胞、血管、心室、窦房结

胃酸分泌增多、扩张、收缩增强、传导加快

H2受体阻断药

H3

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末梢

负反响调节组胺合成与释放

H3受体阻断药

H4

造血细胞和白细胞

与体内免疫和炎症反响密切相关

H4受体阻断药

过敏反响主要是由组胺与H1受体结合引起的。H1受体激活后,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导致血浆渗出,局部组织红肿,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外源性抗原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响,当相应的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与结合在靶细胞肥大细胞和粒细胞上的抗体免疫球蛋白结合,改变靶细胞的功能,释放出组胺和其他过敏

文档评论(0)

寒傲似冰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1104010000026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