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2.2《红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烛》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指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解读,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带领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启发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创新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抒情脉络和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在矛盾中探索前进的复杂情感。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设想

本诗情感丰富,意象独特。教学时以诵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通过对诗歌意象、语言和结构的分析,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分析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深入理解诗歌。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相关图片和音频等资料。

2.准备红烛道具,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创设。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红烛燃烧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红烛会想到什么。

2.引出课题《红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0分钟)

1.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2.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3.学生思考:诗歌围绕“红烛”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研读诗歌,分析意象(20分钟)

1.小组讨论: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

示例:“红”是赤诚的象征,“烛”具有奉献的特质。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作者、背景、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红烛”意象。

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前两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抽查学生背诵诗歌前两节。

2.提问:“红烛”意象在诗歌前两节中有怎样的体现?

(二)深入探究,把握情感(15分钟)

1.学生默读诗歌后几节,思考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三)品味语言,赏析手法(15分钟)

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例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烛的力量。

2.教师总结诗歌的语言和手法特点。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展示其他以“蜡烛”为意象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诗歌中,“蜡烛”意象的内涵有何异同?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回顾全诗,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像红烛一样奉献自我。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模仿《红烛》,以一种物品为意象创作一首诗歌。

2.阅读闻一多的其他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较为深入,但在诗歌创作的实践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今后应加强对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训练,同时提供更多的相关作品供学生阅读和欣赏,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