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概念意义.pdf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概念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几乎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漫

长的意义生成史。普遍的情形是:一个原初的概念、一种原发

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经过文学史写作的选择、彰显、

遮蔽、改造之后,离其本意已越来越远。因此,以历史主义

的态度考察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意义生成,并对两者

的关系进行科学辨析,是推进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研究的前

提与基础。

一、革命文学:左翼式阐释框架下的不断改写

“革命文学”的概念究竟出现于何时,在学术界尚有不少

争议。在不断的溯源中,其滥觞甚至已经被提前到了1918

年6月8日创刊的《星期评论》,理由是1918年在该刊上就

已出现了讴歌十月革命,明确宣布在中国建立工农红色政权

的诗歌[1]。在笔者看来,这种关于革命文学起点的无限前

推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重要的不是确认革命文学起始的正

点在哪里,而是如何揭示出革命文学概念生成的动态历史以

及这一概念在文学史叙事中所承担的功能。在参与革命文学

论争的作家与批评家中,最早试图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以

一种宏观的视野对革命文学进行总结的是郑伯奇。1928年8

月,郑伯奇在《创造月刊》上发表名为《文坛的五月》的文

艺时评,指出文坛上两个“很可喜的现象”:“一,新刊物的簇

生。二,关于革命文学的全文坛的论战。”[2]对于后者的

意义,他后来另文阐释道:“1927年的下半期,中国文学方面

发生了一个新的运动;这个运动和以前的种种运动是完全不

同的……这和以前的种种运动,性质上是相反的。这个运动,

站在历史上看来,只有五四运动前的白话文学运动,换句话

说,只有新文学运动自身才可以和这个新的文学上的运动相

提并论。”[3]郑伯奇发表这些言论的时候,革命文学论争

并未完全停止,但与那些意气之争的论争文章相比,这些文

字的特色在于它跳出了论争之外,赋予了革命文学论争这一

当下现象以文学史意义,对革命文学概念的文学史价值进行

了现时态的理解与阐发。这代表了同时期的作家对于革命文

学论争的理解方式,也是革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的原初含

义。值得注意的是,郑伯奇在此将革命文学发生的时间限定

在1927年的下半期,联系当时的政治来看,显然是指第一

次国共合作失败后的文学实践。1929年10月,革命文学论

争的火药味尚未散尽,李何林编写的《中国文艺论战》由北

新书局出版,由于与革命文学论争在时间上距离比较近,该

书也可以视作革命文学同时期批评家对革命文学的理解与

阐释。李何林以语丝派、创造社、小说月报、现代文化派等

文学社团为分类,收集了各种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文章。或

许是受郑伯奇的影响,李何林将革命文学论争的时间限定在

1928年春至1929年末。他在“序言”中这样描述革命文学论

争:“这论争从1928年的春天起,足足的继续了有一年之久

———现在似乎是渐渐消沉下去了———,在这个时期各方

所发表的论战的文字,统计不下百余篇;其中《小说月报》和

《新月》的文字只在表明自己的文艺态度或稍露其对于创造

社的‘革命文学’的不满而已。至于以鲁迅为中心的‘语丝

派’则和创造社一般人立于针锋相对的地位!———也就是他

们两方作成了这一次论战的两个敌对阵营的主力。”

由于自身并非革命文学家,且远离当时革命文学论争的

中心———上海,李何林只是提供了他对这场文学论争的一

个忠实观察。他把创造社和语丝社作为革命文学论争双方的

主力,这一点是大致符合当时论争的实际情况的。而王哲甫

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以

创造社、太阳月刊社的一般人对于鲁迅为中心的语丝派立于

针锋相对的地位,差不多以攻击鲁迅为讨论革命文学的中心”

[5](P77)。在以后的诸多文学史中,在文艺上“两条路线”

斗争的写作方针指引下,创造社与《新月》社的斗争被有意

识地加以强化,而对鲁迅的批判与鲁迅的反击则被忽略、改

写,或者进行意识形态化的再阐释。从这方面说,李何林、

王哲甫等人此时的著作倒是更为忠实地展现了当时文学运

动的现场,他们对革命文学论争的时间限定、论争双方阵营

的划分、论争过程的描述代表了初期研究者对革命文学概念

的初始理解。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无论是对革命文学创作还是研究来说,这都是一个具有标志

性意义的大事件。在此之后,革命文学概念经历了一个左翼

化的过程,即左联以及随后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史按照左联

的逻辑对于革命文学运动加以重述,从而使作为文学史概念

的革命文学逐渐与初始的革命文

文档评论(0)

159****06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