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doc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开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建国初期〕

经济建设活动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特点、实质〕

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为国家开展有方案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五方案

1953-1957

国内: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根底薄弱;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国际:美苏两极格局,处于帝国主义阵营的包围之中,稳固政权,国家平安的需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优先开展重工业,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鞍钢一汽沈机飞〕

特点:优先开展重工业;方案经济的开始;开展生产力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根底。

三大改造

1953-1956

对农业、手工业、_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

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根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探索活动

时间

内容

影响

中共八大

1956年

=1\*GB3①主要矛盾:

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GB3②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中共八大

二次会议

1958年

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运动

1958年开始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

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赶超风

一方面反映了广阔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大二公”——公

有化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开展阶段,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出现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

国民经济调整

1962-1965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稳固、充实、提高”方针。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根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

【思考】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1〕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开展水平;

〔3〕国民经济要协调开展。

〔4〕认清国内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史料解读】

地区或国家

农业劳动力〔万人〕

1913年

1950年

中国

13500

17500

美国

1150

880

西欧

3850

3250

苏联

3500

3210

材料一

——资料来源:转引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开展史》

〔注: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不等于农业人口。〕

〔1〕从材料一中看出,与兴旺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劳动力人数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中国工业化状况如何?为改变这种工业化状况,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4分〕

〔1〕状况:反映出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工业化进程缓慢。〔2分〕

举措:实施“一五方案”,优先开展重工业;照搬苏联模式,实行方案经济。〔2分〕

材料二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0分〕

〔2〕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方案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稳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根底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选做题】1、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文档评论(0)

147****42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认真 负责 是我的态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