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ETC项目
申请报告
一、建设背景
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是高速公路或桥梁自动收费。通过安装在车辆
挡风玻璃上的车载电子标签与在收费站ETC车道上的微波天线之间进
行的专用短程通讯,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
从而达到车辆通过高速公路或桥梁收费站无需停车而能交纳高速公路
或桥梁费用的目的。
ETC系统通过安装于车辆上的车载装置和安装在收费站车道上的天
线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主要由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中心管
理系统和其他辅助设施等组成。其中,车辆自动识别系统由车载单元
又称应答器或电子标签(OBU)、路边单元(RSU)、专用短程通信技
术(DSRC)等组成,它们同时也是ETC技术实现的三大要素。
截至2019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6亿辆,与2018年底相比,
增加2122万辆(扣除报废注销量,下同),增长8.83%。尽管全国汽
车保有量不断扩大,但仍有上升空间,国内汽车市场需求仍待进一步
刺激。在汽车市场体量不断变大的背景下,ETC市场需求前景可观。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ETC用户数量超6000万,占汽车保有量
比重约三成,相较2016年增长超30%。随着ETC的加快普及,截至
2018年年底,全国ETC用户约为7656万。2019年,ETC推广任务、发
展目标明确,ETC用户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ETC推广发行
了1.23亿户,累计用户达到2.04亿。此外,小客车ETC覆盖安装率
也超目标完成。
2019年OBU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将近80亿元。由于OBU的
装配需求量随着汽车安装ETC的占比升高而放缓,但同时市场也存在
置换旧产品的需求。未来,OBU市场规模预计有一定下滑后趋向平稳发
展。2019年RSU市场规模相较于2018年将有大幅度增长,市场规模预
计约为20亿元;2020年将突破21亿元。到了2021年,RSU市场回落
并趋向平稳发展。
2020Q1景气度延续。万集科技、金溢科技2019年收入增速分别为
384%、373%,实现利润分别为8.72、8.75亿元,2020Q1景气度延续。
目前,ETC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收费桥隧以及停车场,应用场景
相对局限。未来,将鼓励ETC在更多应用场景使用,到2020年12月
底前,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停
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此外还将推广ETC在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
停车场景的应用。
推动建立全网协同服务模式,完善服务规则,鼓励银行业金融机
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等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允许ETC绑
定既有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支持商业银行推广发行加载交通行业应
用的联名卡,停止ETC储值卡发行、逐步减少ETC储值卡使用。
未来,ETC在支付方式上将加快推广移动支付应用。鼓励通过市场
化手段,扩大移动支付车道覆盖范围,2019年12月底前基本实现所有
人工收费车道全覆盖。鼓励结合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后台账户”应
用,将移动支付纳入联网收费结算体系。
随着公路、桥隧、停车场等场所实现ETC,不停车收费将成为主流
方式,汽车的ETC车载装置需要加快完善。未来,鼓励车载装置产品
形态及服务功能多样化发展,研发与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等车载
电子产品结合的多功能一体化终端,满足不同用户应用和消费需求。
同时支持开展车载装置汽车前装,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与ETC设备制造
商、发行方开展合作,加强车载装置汽车前装技术研究、试点和推广
应用。
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
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
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
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
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
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
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
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