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俗与民间艺术文化-碉楼、碉房.pdf

羌族民俗与民间艺术文化-碉楼、碉房.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羌绣与巴蜀文明

羌族服饰

《羌族民俗与民间艺术文化-羌族建筑》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

带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俗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碉楼

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与碉房。地处川西北高原的羌族人民,在其历史背景下,

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碉楼,因而这里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碉楼属古代建

筑遗存,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

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

四层。碉楼已成为川西地区一大景观,彰显了羌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智慧。“碉楼营造技

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碉楼,羌语称“邛笼”,在羌族民居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岷江西岸起直

到金沙江畔,随处可见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石碉,或屹立于山头、村口,或紧连民居房

1

羌族服饰

舍,或一碉孤立,或数十碉簇聚——这就是羌族村落的标志碉楼。这种建筑式样早在两

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后汉书·西南夷传》、《北史·氐传》、《太平

寰于记》都有关于羌族碉楼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宅旁,高度在二十至三十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外

观雄浑古朴、坚固沉稳而不乏精致与生动。《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羌族人“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过去,羌族碉楼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瞭望、防御、

传递信息之用,也有身份、地位的象征之意;现在主要用作居住和仓储。

现在遗存的碉楼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各碉底层

全部封闭,而在二层开小门一道,自二层起四周开无数内大外小的长方形小窗,以作通

风、瞭望和射击之用。各层间用随时可抽取的独木梯上下。

2

羌族服饰

二、碉楼技艺

汶川羌族碉楼的建造材料主要为片石和黄泥。现存的碉楼以石碉为主。建造前,需

由“释比”选址、作法,并依地形进行设计。施工前,工匠将片石用铁锤稍作加工,然

后根据碉楼的形状与大小,先在建造地点处凿相应的基坑,直至挖到硬岩为止,再用铲

板将拌和好的黄泥涂在打制好的片石上,层层垒砌压紧,使泥石胶合。石墙自下而上收

方而逐渐减薄,墙的内侧仍然与地面垂直,外侧稍倾斜,重心向内,形成向心力,使碉

楼牢固而稳定。每一层均架设直径约二十厘米左右的木横梁,上铺木板,层层相同。黄

泥碉为夯筑,仅在汶川县布瓦羌寨有3座(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

建造方法与石碉相同。 

羌族碉楼的建造工具十分简单,主要为铁锤、铲板。茂县现存的羌族碉楼主要分布

在沙坝、较场、凤仪、南新等地区。经碳14鉴定,多数建于明、清时期。茂县的羌碉

建造技艺考究,施工时不制图、不吊线,外不搭脚手架,全凭砌匠的眼力和经验来工 

作,这充分显现出羌人高超的建造技术。历经几百上千年且不含一丝一毫钢筋混凝土的

羌族碉楼,经历了1933年叠溪7.4级大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虽有不

同程度的损毁,但多数却牢固坚实,证明了其建造的科学性。

3

羌族服饰

从建筑用材和营造技艺特点上看,羌碉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石砌羌碉:砌墙讲究用料,石块平整面朝上、朝外,左右石料相互楔合,缝隙间

用小石块楔紧再用黏土粘合,找平后再开始放置第二块石料。棱角石选料考究,多采用

石质上乘且呈规整几何图案的中小石块,使建筑体棱角分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vermonth155-2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ppt课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613506700006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