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

一、摘要论述的原则

矛盾的是,亚当斯密究其一生撰写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两大巨作竟是这般充满了冲突。

就如同多数阅读者所看到的一样,亚当斯密当然了解同时对营生者高论《国富论》的利己(自利),又循

循善诱贵族认同《道德情操论》的利他(同情)两个观点,多么像是自掌嘴巴的丑者。所以亚当斯密《道

德情操论》一书迟至他逝世后才由友人代为刊印面世,更何况亚当斯密的遗愿是火化《道德情操论》!!

这让我们了解到当我们阅读《道德情操论》时,势必要时时面对几个基本的意识问题:第一、有别于《国

富论》的利己,《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核心概念「同情」是什么?「同情」又如何在人与人间发生关系?

第二、所谓的「同情」如何成为一种「持平的旁观者」?第三、以「同情」为基础的「持平的旁观者」是

什么?他实际的作用为何?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作为摘要论述的重点,试图还原亚当

斯密的看法,就亚当斯密的口来回答亚当斯密自身的问题。又,对于所摘句的文字间附带夹注号()者,

为笔者对译者文字的修饰或说明。

二、简论《道德情操论》的三大核心问题

第一、《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同情」是什么?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亚当斯密在首段便这样描述到:「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

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

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第一卷第一章论同情〉这样的描述在

东方的孟子的性善说的四端中,可以在恻隐之心找到对应的位置,孟子就此谈到人性是性善时便打住了,

但是亚当斯密在其后的论述却转向到「人与人」间的同情问题。在亚当斯密之后关于人与人同情心的讨论

中,我们可以用下列的图示大致的描述一下:

人(A)→感→人(B)←←

人与人间借着「感」相互体认对方,在上图的形式中由于「感」无论是从人(A)到人(B),或

是由人(B)到人(A)都是顺畅的,也就是说在人(A)与人(B)间的感是取得共识的,因此我们可以说

人(A)对人(B)是同感(情)的,反之亦是如此。亚当斯密并且认为当两人处于在同感(同情)时,在

社会状态中便是和谐的,这种和谐感乃是因为双方在「感」的层次上相互取得了认可,从「个人感」提升

到了「共感」,于是在双方对彼此的相处中便产生了愉悦感。这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一个相当

重要的说法,我们来看看亚当斯密自己本身的说明「当对方的情感无论何处都跟我们自己的情感完全一

致时,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品性风雅,鉴赏力良好的人。」〈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续前章〉,而〈第一卷

第一篇第三章〉的章节说明「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更是直

截了当表述了亚当斯密自身的观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里的「互动」观点,即从互动而取得和谐,或

是从互动而取得共识,在其后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立论点。

从相反视角来看,人与人间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间都取得共识或共感的,亚当斯密为人与人间

的单向同感(同情)作了一段简明的说明:「我们有时会同情别人,这种激情(无论是)对方(或是)自

己似乎全然不会感觉到,这是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为对方)设想时它他就会因这种设想而从我们

自己的心中产生,然而它并不会因为现实而从他的心中产生。」〈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论同情〉。并且

由于不同感(情)的缘故,从人与人的相处中也产生了不负面的状况,这样的状况可以说是前一段逻辑的

逆向推论,亚当斯密这样形容「但是,如果你对我遭到的不幸既不表示同情(,)也不分担一部份使我发

狂的悲伤;或者你对我所蒙受的伤害既不表示愤恨(,)也不分担一部份使我极度激动的愤恨,我们就不

能再就这些题材进行交谈。我们不能再互相容忍。我既不会支持你的同伴,你也不会支持我的同伴。你对

我的狂热和激情会感到讨厌,我对你的冷漠寡情也会发怒。」〈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续前章〉,在〈第三

卷第二章〉讨论到诗歌鉴赏时亚当斯密所持的观点也是如此「诗歌的优美是一种有关精细鉴赏力的问题。

一个年轻的初学者几乎不可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美,因此,再也没有什么比得到朋友和公众的好评更

能使他喜气洋洋;再也没有时么比相反的评价更能使他深感羞辱….」。

这里引发了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个人感是否可以转移,去影响另一个人?第二、什么

样的个人感才是合宜的

文档评论(0)

151****9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