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新探索.pdfVIP

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新探索.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新探索

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新探索

一、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市与区域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活动的空间和物质载体,城

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

信息等的交换,这种时空上的交换即为空间相互作用[1]。xxxxan提出[2],他综

合B.Ohlin[3]、S.Stouffer[4]等人的观点,大量吸收物理学、统计力学、经济

学的理论与模型,形成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大量数学模型的运用促进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式,丰富了地

理学的研究方式。19世纪80年代,英国人口学家Ravenstein首次在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使用了万有引力模型。引力模型经1929年W.J.Reily的零售市场引力

法则[5]、1949年P.D.Converse的断裂点公式[6]和G.K.Zipf[7]等的演绎和推

广之后,在地理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城市等级体系、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等领

域得到普遍应用,但在研究系统边界、障碍、排斥等概念时,有较大局限性。瑞

典学者T.Hagerstrand于1953年在其论文“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散”中首次

提出空间扩散的问题,认为各种空间扩散过程具有独特的一套屏障作用和不均质

的社会经济,其后得到广泛盛行[8]。1969年Wilson把相互作用分为宏观和微

观两个层次,借鉴了统计力学的思想,提出最大熵模型,使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获

得突破性进展,被应用于交通货运流的预测研究[9]。1980年代,由Haken创立

的协同学与传统的社会学联姻,形成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定量社会学[10],

其中一些理论思想和研究手段对研究空间相互作用问题很有借鉴意义。1980年

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高速公路、航空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

发展及其带来的交通通讯方式的改变,在研究区域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流

动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航空客流研究中提出了“轴—辐(Hub-and-spoke)”

等新的理念[11]。

我国众多的人文地理学者,尤其是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等学

者们在1980年代后借鉴和引进了国外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与模型,演绎和

推广了相关模型,如分形理论模型等,并广泛应用于城市体系、城市经济区、空

1

间运输联系、城市关联网络等领域的研究[12-16]。

总体来说,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主要基于“空间流”的分析[17-19],

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已成为一种趋向,客流(侧重航空客流)分析为主,

相对缺乏物流实证,技术信息流分析则更为困难,空间流分析的拓展空间广阔。

近期国际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全球或洲际城市体系研究,忽视了区域尺度。我国学

者则在国家层面或以相对发达地区如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主,集中于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研究,极少涉及正处于成长中的区域如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

的城市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另外,已有研究侧重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因素、相互作用特征以及模型的运用与发展,大多局限于经济领域,较少涉及社

会领域,对环境影响、生态服务则研究更少。

二、新视角——“功能区”与“区域外部性”

在区域研究上,探求和表现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一直是地理学的焦点和热

点,而对其间的“关联性”研究则基本局限在地球表层物质运动和“整体性”的

领域里。区域性是地理学认识问题的独特视角之一。认识区域性又可以从两个视

角出发:差异区与功能区。“功能区”是区别于“差异区”的又一种区域观:①

功能区是从外部功能角度来识别区域,注重区域的一致性,强调一个区域对其它

区域的作用,即区域的空间作用。②功能区是类型区,不但强调区域内部结构分

析,更注重演化、发展、迁移等地理过程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的区域结构等动态格

局。

区域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行为主体,在某个地理位置上占有一定

范围的地理环境,或起到环境支撑功能(提供自然与经济资源、生态服务等),

即更多地作为“环境空间”存在,或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心(人口—经济集聚体),

即更多地作为“经济—社会空间”存在。区域发展所形成的各种具有鲜明功

文档评论(0)

152****19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