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演实践角度浅谈苏剧的几个问题.docx

从表演实践角度浅谈苏剧的几个问题.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从表演实践角度浅谈苏剧的几个问题

?

?

杨光

【摘要】苏剧,作为苏州市地方传统戏曲,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苏剧的前身是苏滩,由对白南词、滩簧和昆曲合流衍变而成。苏剧的唱腔曲调特色鲜明,而从表演实践的角度审视苏剧与昆剧的历史关系、苏剧当代表演影响力等问题,会对发展、继承和弘扬苏剧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苏剧;唱腔曲调;表演

:J825文献标志码:A???????:1007-0125(2019)36-0018-02

苏剧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剧目大部分改编自昆曲,且还沿用了昆曲的一些曲牌,音乐温和舒畅;后滩,又称“油滩”,加入了一些滑稽风趣的生活小戏,很受观众的喜爱。关于苏剧的相关书面资料不多,加之该剧在20世纪末因种种原因萧条甚至消失,故很多苏剧艺术家自身就是苏剧宝贵的文化资料。苏剧的历史发展、唱腔特点以及传承弘扬等问题,从表演实践的角度综观,可谓更加明朗一些。

一、苏剧的唱腔曲调

苏剧的唱腔曲调很多,常规分为基本曲调、常用曲调和其他曲调。苏剧最基本的唱腔曲调是太平调,简称“平调”,例如《花魁记》①中的经典唱段《醉归》(谱例1),基本使用的都是“太平调”。太平调常规旋律是:,标志性的过门是:13?2356|3?32|。“太平调”基本是C调,所以观众一听就知道是“太平调”。一般过门后生和旦等角色各自再唱,各用各的唱法。因为苏滩最初是由女子演唱,所以小生和花旦的唱腔差不多是一样的,大都使用“太平调”,只是小生的声音稍硬一点,花旦的声音偏柔和些,也就是所谓的“同调异腔”。

苏剧的常用曲调有弦索调、流水板、费伽调、柴调、迷魂调等。弦索调适合年纪比较轻的角色演唱,节奏的跳跃性强,例如,弦索调的经典唱段《岳雷招亲》(谱例2)。

“流水板”,苏剧演员称之为“快板”。其速度稍快,多使用1/4拍,演员的各唱句通常不断开,例如,苏剧《五姑娘》中经典的“流水板”唱段《瞒天瞒地瞒神灵》(谱例3)。

费伽调是情绪转换比较多的一种唱腔调式,例如,费伽调的唱段《一壶热茶来泡好》(谱例4)。

柴调是男口唱的较多;迷魂调在唱哭腔的时候使用较多,旋律一般级进下行。

苏剧是由昆曲、花鼓滩簧和对白南词融合而成,属板腔体格式。苏剧中还有部分曲调是从昆曲中移植来的曲牌,原封不动地演唱,保持了曲牌体的格式。苏剧中长短句的词由昆腔来唱;七字句的部分就可以按苏剧中的具体唱腔来唱。同时还有一些其他苏剧小调,比如山歌调(苏剧《五姑娘》中《四望》)、大九连环、四季相思、南方调(《国鼎魂》第二场中男主唱的就是南方调)。谱例5为《四望》部分唱段。

另外,不同角色,演员在唱腔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花旦和小生唱“太平调”比较多、小花旦(丫鬟)用“小调”、“费伽调”和“弦索调”比较多,烘托出活躍的气氛。吐字方面,花脸的吐字要大一些,花旦吐字稍收敛一些,而小丫鬟就要放开一点。当然,同一个角色,演员在演唱时唱腔也不会完全一样,例如《国鼎魂》中的潘达于,同样一个角色,根据其不同年龄阶段,演员的吐字归韵、用嗓都不一样,舞台呈现出来的差异非常大。

同样作为滩簧剧种,锡剧、沪剧是从苏剧唱腔中衍生出来的,只是苏剧是女子苏滩,其调门比锡剧、沪剧等高一些。其他滩簧剧种的剧团和从业人员较苏剧多,演员个人的创新也比较多,因此其他滩簧剧种比苏剧发展得快,苏剧还是原来的模式。而其他滩簧剧种较苏剧最大的突破是解决了“男女声同口唱”的问题。例如,锡剧和沪剧是男、女声差四度,而苏剧除了“太平调”和“流水板”是同调外,其他调式就不能同调唱了,必须得转调。

苏剧是地方文化孕育出的剧种,唱腔和方言语汇风格统一,很多观众觉得苏剧曲调比较平淡,其实这种发展的“不够完美”正好吻合了苏州文化,含蓄内敛、雅致清丽。

二、苏昆互养

苏剧旧时是坐唱,七八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每人拿一件乐器,起一个角色,称为堂名。苏剧从头至尾就演“我”,是代言体,即一人演一个行当,不同于评弹,可以在角色内外进出。苏剧搬上舞台后,昆剧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走下坡路,到四五十年代已经非常低迷了。1944年昆剧传习所“新乐府”彻底生存不下去了,里面的昆剧老师全部进入了苏剧家班。两个剧种始终在一起,苏剧接地气、平民化、受众面广,所以苏剧在经济上支持昆剧。所谓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从艺术表演的角度来看,苏剧吸收了很多昆曲的艺术养分,同时也给了昆曲很多滋养。昆曲要想演得好必须要塑造人物,但限于昆曲有许多中规中矩的程式,很多演员用了手段忘了人物,手段没有为人物去服务,只追求身段的好看、声音的好听。沈传芷②老师说过,昆曲最高境界是“然”,是人物的自然,所有的行为是人物角色自然的体现,而不是为了做而做。例如《牡丹亭》中体现杜丽娘③思春情节的场景,老艺

文档评论(0)

151****18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