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docx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

?

?

朱向梅姚露常开霞

【摘要】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反映我国各民族共生关系的演化进程。研究发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由强趋弱,少数民族的影响则由弱变强,民族间的关系由寄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趋近;民族共生网络由汉、维双中心结构逐渐演变为维吾尔族单一中心结构,民族间的关系渐趋于弱连接状态。反映了各民族在保持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上趋向民族生态的均衡和稳定,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关键词】共生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民族共生网络

【作者】朱向梅,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姚露,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常开霞,中北大学人文社科科学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00。

C95?【文献识别码】A?1004-454X(2020)06-0045-015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术界便出现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相关理论,为民族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1]此后,学者们通过对“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入剖析,意识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交流积累下,已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国家共同体[2],在政治层面,主权、人民和土地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3];在经济社会层面,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4];在文化层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一体”本身具有复杂的辩证统一关系[5],应准确定位和把握中华民族及其各成分的联系和区别[6]。

国际上一直存在多元和一体的争论。加拿大学者威尔·金里卡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多元或少数群体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其意义,多民族意味着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贡献[7]35~41。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鼓励和提倡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国家同化政策、美国熔炉政策等是对立的国家治理模式和价值观。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不同的文化会造成冲突和矛盾这一观点[8]84~100,引起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美国国内存在的多种文化会造成国内文化冲突,进而会造成人民对国家认同的负面影响,这一观点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影响巨大,他们认为在国内的移民、族群,有着不同的文化,这对美国国家的特性、美国国民对国家的认同造成挑战,因此主张熔炉政策,即将各种文化都融为一体,期望通过完全融为一体的文化实现国家一体化建设。

国内民族学界、政治界也存在着多元和一体的争论。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马戎主张建立一体的国家、一体的认同体系,主张国家应采取去政治化、去区域化的方式进行民族治理,他认为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居民身份证的差异性、强调民族差异的优惠政策、鼓励民族聚居等政治化民族政策只会让少数民族意识和民族极端主义更加强化,利用民族身份去获取资源的意识也更加强化,不利于国家认同[9]。然而大部分学者持另一种观点,认为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对国家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和东部沿海地区与汉族发展依然不平衡,如果不利用政治方法,不考虑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而采取所谓的平等政策是不能弥补少数民族现实上的发展不平衡和经济上的差异的,少数民族需要差别化的对待和保护[10]。

通过对“多元一体”国际和国内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有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涵和辩证关系的考察、民族关系历史梳理及经验总结,缺乏对各民族间的“多元”和“一体”的复杂关系的实证分析和深入探讨。

“共生”起源于德国植物学家AntondeBary[11],近年来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领域被国内外学者引用。王涛、李君[12]等以民族共生村落为视角,对农户居住空间演变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其受多个维度的影响;马麒、韩富祥[13]以夏河地区为例,从民族经济交往出发,对民族间文化差异进行考察,认为文明共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原则;邵利、唐仲霞[14]将共生理论运用到民族旅游社区研究,证明了四个社区主体间的正向不对称共生关系;姚闳耀、杨维平[15]基于文化共生视角,分析目前民族数学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瓶颈,提出发展民族数学教育应以多元共生思想为核心;沈叶[16]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體,基于共生理论考察其与文化生态的相关性,建议由政府进行宏观引导,提高监管主体的维护认知。目前民族共生研究大多以定性的、局部的研究为主,缺乏对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度交往活动的宏观审视。

综上,目前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研究,对于中华民族的“一

文档评论(0)

180****9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