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本课堂下学生发问之途径.docx

浅论学本课堂下学生发问之途径.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浅论学本课堂下学生发问之途径

?

?

摘要: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这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符合当前“以学为本”的理念。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拟从四个方面寻觅学生发问之途径。

关键词:学本课堂;以人为本;发问途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顾明远先生说过:“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提倡学本课堂,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对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倡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首先是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从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关系。就语文教学而言,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原始解读,把首问权还给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并(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立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关注于不同层面共性与个性的问题,通过课堂对话,努力倾听学生的不同心声,切实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也使学生从配角转变为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确实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呢?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诱导学生进行发问。

一、巧设“矛盾”,寻找发问的“踩点”

疑问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踩点问题,活跃语文思维。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当品读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否从中发现一些端倪。经过思索,学生就开始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意味着什么意思?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等等。经过同学们的探讨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接下来,在品读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就有学生举手发问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好像是矛盾的。为什么会用在一起?该怎么理解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纷纷表示赞同。我就借机以“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而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通过巧妙设置矛盾,让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落脚点,以便质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突破常规,触发提问的“燃点”

打破思维的常规性和习惯性,进行逆向思维,可以是思维更具独立性、批判性、多向性、和广阔性,是思维主体创新的反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触动思维的可燃点,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评判文本,鼓励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甚至新颖的想法,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教学《愚公移山》,教师打破常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比讨论愚公和智叟的行为,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思维可燃点。就有学生针对愚公的行为发问:“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可以搬家嘛,干吗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费这么大的力气挖山移山呢?愚公真的不愚智叟真的不智么?既然搬家更便捷,可我们后来人为什么还要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呢?如今,我们学习这一课还有没有它的现实意义呢?”教师对学生这种大胆的、另辟蹊径的想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鼓励学生日后多一些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更好地去解读文本,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后来通过讨论解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对课文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求同寻异,挖掘发问的“亮点”

传统的教学重在求同,只引导学生遵从同一标准,采取同一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学生所接受的只是既有的传授性的知识,这自然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寻异发问,对文本加以分析、鉴赏,就可以促进思维向深、广发展,成为学生创新问题意识的亮点。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当分析到“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就把“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

文档评论(0)

134****48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