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遭遇的个体道德体验价值及德育应用研究.docxVIP

灾难性遭遇的个体道德体验价值及德育应用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灾难性“遭遇”的个体道德体验价值及德育应用研究

?

?

?

?

?

??

?

?

?

口李军罗大贵

摘要:“个体道德体验”是个体道德的存在样态,灾难性“遭遇”能激发非正常状态下的个体道德体验,具有整体领悟性、时空贯通性、情感与理智融合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对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个体道德体验的调查与比较分析证实了体验对品德发展的影响与德育价值。进行“遭遇”事件的道德教育转换,开展德育课程、活动设计与道德叙事是提高灾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灾难性遭遇;个体道德体验;德育应用

作者简介:李军,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罗大贵,乐山师范学院讲师。(四川乐山614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基于5.12地震后个体道德体验调查的青少年德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JF08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D64:A:1007-5968(2010)12-0032-03

一、灾难性“遭遇”的个体道德体验特征与德育价值

博尔诺夫指出,“遭遇”是陌生实在向人们的呈现,“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可称作遭遇,它们突然闯入人的生活,突然地、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断正在进行的活动,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各种陌生的、意外的情境和挑战时刻检验着道德个体脆弱的意志,对业已建构的价值意义体系和个性道德品质产生强烈地冲击和影响。在一次次被逼迫的艰难判断和选择中,“遭遇”和意外激发了个体非正常状态的道德体验,检验其真正拥有或虚假存在的道德品质,唤醒人性中沉睡的潜能与逆境抗争,在无数次的分析、过滤、沉积中,同化为道德个体更稳定的德性品质结构,达到人生的新境界。灾难性“遭遇”体验更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其带来的个体道德体验与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性更深刻、强烈和持久,具有整体领悟性、时空贯通性、情感与理智融合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由于个体体验性人格和遭遇的反差,其体验与意义生成千差万别,在没有正确适当的引导下会或向善、或向恶,这恰印证了“遭遇”对人生的重创与打击。

“遭遇”的个体道德体验从德育价值功能看具有其植根于现实生活根基的合法性、自足性和自洽性。第一,灾难性“遭遇”个体道德体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情感因素,催生情感共鸣,发挥移情效应,是德性生成的有利因素。当情感移情效应发生的时候,图景思维的“通感”力就不再局限于时空而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关联,体验的认知、本体、价值意义将以情感为介质融合生成。第二,个体的生存状态、人格与价值观经历灾难检视,意志品质受到磨练,道德信念可塑性增强。灾难性“遭遇”具有“抖落尘土”的作用,是对人的生存状态、人格与价值观的全面检验。第三,“体验”使道德教育存在形态与价值形态取得一致,恢复了道德教育实践过程的道德性。第四,“遭遇”性体验丰富和积累了个体道德知识,使道德成长具有更坚实的生命根基。来源于真实生活场景的“遭遇”及其个体道德体验“是‘活性’的教育素材,是德育课程生活化的原型,它以鲜活的生命气息,发挥重要的德育价值”。第五,个体道德“体验”成为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桥梁,它颠覆了传统理性认知的灌输理论,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灾区青少年灾难性“遭遇”个体道德体验调查及比较分析

本课题组采用社会学调查与统计方法于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对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重灾区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采集了非灾区同龄青少年学生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调查样本量共1350份,分灾区小学、初中、高中和非灾区各发放问卷320份,问卷回收共1312份(回收率97.18%),其中有效问卷1260份(问卷有效率96.03%)。样本基本情况为:重灾区中,小学生(10-12岁)289人,初中生(12-16岁)294人,高中生(16-20岁)298人,教师(22-48岁)98人;非灾区中,小学生(10-12岁)101人,初中生(12-15岁)103人,高中生(16-19岁)107人。个体道德体验调查及基本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如下。

1.重灾区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道德体验对照比较。第一,不同年龄阶段在个体体验感受和道德态度方面的对照比较。从灾难发生时的最大体验感受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惊慌与恐惧”,选择这一选项的小学生比例为44.33%,初中生为37.33%,高中生为33.66%,呈下降趋势;排在第二位的是“震惊”,选择此项的小学生比例为27.68%,初中生为31.76%,高中生为41.81%,呈上升趋势;排在第三位的是“感动”,选择此项的小学生比例为5.68%,初中生为26.35%,高中生为33.77%,呈上升趋势;在对待灾难的态度方面,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把“更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排在第一位,比例分别为44.33%、66.66%、68.67%,呈较显著上升趋

文档评论(0)

186****034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