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研究.docx

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研究

?

?

茅鸯对

摘要: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工作的开展与技术支撑体系密不可分。首先分析了目前医疗器械上市后技术支撑体系现状,然后剖析技术支撑能力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技术支撑

:TB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102

医疗器械具有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学科跨度大,技术含量高,产品风险差异大等特征,无疑增加了监管难度,所以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必须是现代化、科学化的。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技术支撑能力迫在眉睫。

1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简介

医疗器械监管技术机构负责执行和落实与医疗器械监管有关的技术规范,上市后监管的国家级技术机构包括中国食品医疗器械检定研究院、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标准化委员会等,省市县分别有对应的技术支撑网络。其中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是核心的技术监管部门,承担着对医疗器械安全性与有效性全程评价的关键作用。

2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专业力量不足

目前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形势日趋严峻,监管对象违法违规手段隐蔽性愈来愈高、程度愈来愈复杂,以目前上市后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所能达到的水平,监管队伍所能实现的监管水平与实际监管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检验检测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明显不足,监测效率的提高明显遭受影响。监管队伍专业程度欠佳,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处于极度缺乏状态,人才配备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检验人员检验能力梯度分布不合理、审评能力不强、风险监测和预警交流不充分等,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

2.2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薄弱

检验机构的检验技术相对落后,各级监管机构尤其是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装备配备数量偏少、质量偏差,审核查验、检验检测、风险监测、预警交流、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普遍,检测经费不足,检测体系不全,检测任务较重,信息共享不畅。医疗器械检测检验方面的技術水平局限较大,仍会出现“检不出,检不了,检不准,检得慢”的情况。实践中,关键检验技术和设备的缺少,以及医疗器械安全系统监测和评价的背景资料的缺乏,大大降低了检验检测水平。检验检测的数据信息利用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未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出风险信号,造成监管资源浪费。

2.3监督抽验精准度低,未能真正达到纠错效果

监管部门在抽检实践中,企业提供品质完好的品种,出现好中抽好,反而检测不出的现象。抽检针对性不强,未考虑地区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对不合格的抽检,上千批次的抽检量过大,检测费用不足。省、各地市间、县区抽验类型、抽验方式、抽样目的、数据规范、信息化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抽验品种,抽验对象(流通领域或生产企业)均不衔接,交叉、重复严重,抽验发现的风险数据无法实现实时共享。这种重复性抽检浪费了本不充裕的检验资源,造成现行的抽样及检验工作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假劣医疗器械的查处与质量公告的速度。

3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研究

3.1健全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长效机制

理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体制,合理划分人权、财权、事权,将监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筑高效、权威、统一的监管体系。完善医疗器械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构建医疗器械安全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实现医疗器械安全风险分析,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施行“医疗器械安全监督管理台账制度”,监管部门检查、抽查台账和现场记录,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对应的反馈机制,令所有监管工作趋于常态化、规范化。

3.2实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常态化

构建省、市、县三级风险会商机制,形成全环节、全过程、全覆盖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注册核查、GMP认证、日常检查、监督抽验、跟踪督查等多渠道搜集医疗器械安全风险信息。根据不同风险信息,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如故障树分析、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PDCA循环管理等方法分析风险原因、评估风险等级、研讨处置办法,第一时间发布预警报告。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结合抽检结果和飞行检查结果,针对具有严重缺陷或主要缺陷的企业,召集企业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限期改正。严格管理高风险的企业,督促其开展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并加强管理。

3.3实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

搭建全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资源共享系统,建立“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风险预警、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覆盖全过程及医疗器械综合评价的安全技术和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各个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范围,体现区域特色,达到优势明显、技术领先的总体要求。加强高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增进与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的合作,构建市场监管专家库,形成总

文档评论(0)

133****53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