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在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中的设计应用.docx

价值链理论在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中的设计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价值链理论在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中的设计应用

?

?

郭伟时冉冉

摘要:绩效管理方案各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量身定做出适合的绩效管理方案。价值链理论中把企业活动链接起来,用联动的方式、整体的角度评估局部工作的思路,可以借鉴到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中来,为高职院校改革提供分析途径。

关键词:绩效管理;价值链;高职院校

一、价值链理论

1985年价值链理论由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包括物流后勤、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包括人事财务、研发采购等。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企业活动,构成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就是如何合理地组合工作环节形成有机整体。使企业活动即相互关联又各自适应,即相互参照又各有区别,进而关注和培养企业的关键价值环节,使企业保持战略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之后彼得·海恩斯教授深化和发展了价值链理论。彼得·海恩斯认为追逐利润不应该是价值链的目的,客户需求才是价值链的终点。杰弗里·雷波特和约翰·斯威尔克莱特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信息也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物流后勤、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构成有形价值链,收集选择、整合分配信息构成虚拟价值链。二者增值过程不同,需要区分对待才能应对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时代挑战[1]。

二、高职院校的价值链

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发展轨迹。目标管理更多的是对单个员工“点”的管理,通过逐层沟通帮助员工制定工作目标,通过考核目标完成度来评价员工的工作,是“从上而下分解目标,从下而上解决问题”的管理思路。强调的是平等对话和员工积极性。但是忽略了时间过程的管理和协同工作的管理。会导致管理时效的滞后和过程考核的不足。全面质量管理是对“时间线、工作流”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把企业活动分解成全员参加的流程,把工作连接形成标准化流程,让面对问题的一线员工拥有解决问题的发言权和改善质量的可能性,把企业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上。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质量至上”的管理思路。强调的是过程的标准化和改善的持续化。但是忽略了产品质量和企业价值的不同、局部工作和整体目标的区别。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价值链管理把企业内部方方面面的活动环节链接起来,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链接起来,从多个维度控制和评价[2],是“立足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的管理思路。价值链建立之后,能帮助企业分析各工作环节的价值,分析企业间的联系和不同,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实现战略优势。

绩效管理方案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绩效管理理论也在相互借鉴中发展。目标管理也能实现价值链的联动。价值链中一样需要关注产品质量、制定工作目标和提高员工积极性。价值链理论的特点才是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可借鉴之处。

(一)高職院校的问题

优秀的企业中,员工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地为企业客户创造价值。员工和企业之间是双赢的关系。与企业做对比,高职院校的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首先,为客户创造的价值缺少客观评估。高职院校创造的客户价值就是教学效果[3]。教学效果差是高职院校的主要问题。这表现在学生就业之后需要在长时间的岗位学习才能开展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是这样开展的:每若干年修订一次教学计划,每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课表,教师按照课表上课,期末结课考试。按部就班的完成学分,期望毕业时学生能够达到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考试成绩仍然是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评估的主要手段。考试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学效果评估的手段,一是因为升学压力形成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因为在家长监督配合下实现的大量练习。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估不能用,至少是不能主要使用,考试成绩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还在于高职教育更侧重理解、实践以及职业素质培养。况且高职院校的考试,在多数学生没有掌握主动学习技巧的大背景下,难度本身偏低。

其次,岗位评估流于形式,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楚。高职院校的管理采用的是传统组织结构。强调专业分工和工作效率。强调等级制度、稳定性和可控性。在职能部门缺少专业知识训练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背景下,把工作按照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等级结构一层层的分配下去的工作形式是一种必然。但是这部分工作量是没有体现在一线教职工的岗位评估中的。以教师的岗位评估为例。教师评估一般由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两部分组成。教师工作量即教师教学的时长。教学质量的评价有三类:督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督导通过听课评价教师的教学技能;同行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现场投票;学生评价更像是满意度调查——三类评价都以主观判断居多。于是工作多或是工作少,工作认真或是敷衍,在岗位评估中的区别并不大,岗位评估没有实际意义,岗位职责

文档评论(0)

151****82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