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周代礼乐文化中乐的政治作用.docxVIP

浅论周代礼乐文化中乐的政治作用.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浅论周代礼乐文化中“乐”的政治作用

?

?

刘红伶

摘要:《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主要围绕“乐统同,礼辨异”的礼乐思想阐释了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乐记》强调“礼乐”是希望各安其位,通过音乐教育使“官序贵贱各得其宜”,要“示后世也有尊卑长幼之序”。而后来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更多的是将“礼”解释为朝廷的礼仪、天子的威仪,成为用来震悚臣子百姓的方式。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礼就是通过对不同身份人的约束、限制,来维护统治者所设下的体现尊卑、贵贱、长幼的等级制度,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乐”则更多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利用音乐具有的情感性特征来实现促成“礼制”的实施,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二者相辅相成、相须为用共同构建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长达三千多年的礼乐文化。

关键词:礼乐;情感性;乐与政通

一、礼乐文明与“乐”的情感-性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系列为了与神明沟通而制定的“献祭”、“颂神”、“祈福”等仪式;而“乐”在原始时期是诗、乐、舞的合一,以原始歌舞的形式来展现,且“舞”与“巫”是同一个字,是原始先民在祭祀活动中与神明沟通的方式,即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乐就是礼,就在礼中。到了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从宗教的规程仪式转变成了一套有关“礼”、“乐”的系统化典章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且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含义。周公的“制礼作乐”标志着礼乐制度的真正建立,在之后更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长达三千多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便是礼乐文化的坚决维护者与继承者,其后世儒生编撰了大量有关礼乐文化的论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之作——《乐记》。

在《丰记·樂记》中是这样阐释乐之本源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使之然也。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认为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自人的内心。人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波动有了喜怒哀乐的变化,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随着情绪的波动按一定规律变化形成的音群——旋律,才能叫音乐;再将音乐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便是“乐”。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挖掘出以歌舞为表现形式的乐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乐就是人们“物动心感”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咩以缓”“其喜心感,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古人将音乐与人的“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六种情感联系起来,以此证明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二、“乐”之情何以与政相通

(一)乐的情感教化之用

依乐而舞的乐舞艺术因其所具有的表情性特点,在我们如今的现代生活中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音乐还是舞蹈,它们都是通过声音或者肢体动作直接表达丰富的情感情绪,以此来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实际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开始利用乐的情感性优势来教化百姓。《礼记·乐记》中就有写道:“乐也者,动于内者也”,认为君王制乐是用来治理人心、调节情感的,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可以通过音乐得以宣泄,也可以通过音乐得以平复,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有了乐的调节,人们不会心惑智乱,做出违背道德礼仪的事,以此来实现对人的教化之用:让君臣和顺恭敬,长幼和睦顺从,父子兄弟和睦亲爱,能拥有如此和谐的社会正是君王制乐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乐”并非普通的的民间作乐,而是“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的“德音”。当时的统治阶级虽然知道乐事是人们对情感的表达的宣泄,是人之必然,但这种对情感的表达绝不能没有节制无拘无束,过度的、没有规范的乐事必然会出乱子,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君王才制定了雅正、颂扬之音作为诱导,对乐的内容、形式、使用场合都作了规范,将“乐”与“礼”相结合,使一般人的声音足以做到欢乐而不流漫放纵,使乐的美善足以维系不绝,使它的曲直繁简、表里节奏,足以感发人的善心,使“德辉动于内”,百姓长期受到如此雅正之乐的感染熏陶,自然内心平和,承奉顺从,社会也因此稳定和谐。

其实当时被列为“溺音”“淫乐”的不雅之音,在如今看来无非就是一些民间俗乐,多为一些表达爱情和现实生活的作品,而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对歌舞、音乐的进行严格限制,将“乐”与“礼”进行捆绑,过分强调“德”与“位”的音乐标准,这些都在一定程

文档评论(0)

李颖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是个美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