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doc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doc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

一.试题(共20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高度

高明昌

①三月过后,父亲就开始搭棚,要搭三个棚。一个是豇豆棚,一个是丝瓜棚,还有一个是扁豆棚。豇豆棚是三角形搭法,高在一米六左右,底座宽一尺半,紧凑、小巧;丝瓜棚也是三角形搭法,但底座宽,有两尺,高度在一米八左右,有点高挑,适合丝瓜悬挂的习惯;那个扁豆棚最矮,一米不到,是四个树桩撑起来的,上面铺着四五根细竹藤条之类的东西,像是铺了一张大眼子的丝网。各种棚架,各种搭法,各尽其妙,在菜园里成为高低不同的自然风景。我估计对蔬菜的生长、发育,以及最后的长大是有很多好处的。

②为什么要这样子搭?父亲说,天天可以吃,要吃三四个月,对家里贡献大。你母亲天天采摘豇豆,来回跑无数次,手脚要忙乱的,这个高度正适合你母亲伸手、收手的习惯,快捷、便当,也省力。那其他呢?比如丝瓜。父亲说丝瓜喜欢长在中间藤蔓上的,长大后要垂下来,丝瓜又长又大,采摘时要用剪刀剪断藤蔓的,高了,你母亲个子够不着,低了,你母亲要蹲身,全是不方便的。扁豆花是开到哪儿长到哪儿的,棚高棚低,只要通风就可以,而一米不到的距离,你母亲采摘扁豆,就能像摘棉花朵儿一样,眼睛平视,人很轻松。

③精细、周到、实在。我心里感动了,父亲搭棚,用心了,心里想到的是母亲。

④岂止是搭棚。当年吃饭,每天三顿饭。吃好后,总有剩余的饭盛在饭篮里。盛进饭篮后,要挂起来。饭篮的挂法很有讲究,一是要放在客堂里风吹得到的地方,这样米饭不容易馊掉;二是要考虑饭篮的高度,要让我能拿上拿下,烧饭时才好决定舀多少米,就可以少浪费米粒。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将饭篮钩子放到我抬手够得到的高度。几年过去了,饭篮钩子每年在升高,但我没有亲眼看见父亲升高钩子时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

⑤客人到我们家,都说我们家的灶面有点低,有点矮,看上去有点怪。我知道,灶面高低是有定规的,但父亲不管定规,硬是将灶面压低到我们需要的高度。父亲是个泥水匠,砌灶头时,特意将灶面降低了十厘米,这是父亲为我们专门设计的高度。父亲说,儿子还小,另三个孩子都是女儿身,将来也长不到男人的高度,低点,大馒子的底碰得到,汤罐、小镬子的注水不需要垫凳子,镬子底的火头也不浪费。父亲就是不说这样高度的灶面,烧饭烧菜时,他自己要从头至尾弯着腰,这是个只有自己晓得累不累、苦不苦的活儿。

⑥父亲最花神思的是水桥头。当年的水桥都是石板做的。我们的淘米、洗菜、洗衣,甚至父亲和我劳动后的搓澡洗浴,都在水桥上完成,水桥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村离东海四五里地,河水涨高涨低与潮汛密切相关,一天里水位高低相差几十厘米。父亲就将水桥的石材踏板的高度框定在十厘米左右,每过这个尺寸做一个石阶,一共做了五层,做了几个月。这样做,水高水低,踏板与河面一直是最接近、最亲近的,人到水桥边,人心就永远踏实。

⑦父亲有时在水桥旁边抽烟,微风轻拂、河水潺潺。父亲看我们在洒满阳光的水桥边走来走去,他在想:这水桥的高度还可以改进哇?

⑧我想可以的,这温暖的高度,永远随着父亲对我们的爱调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体现父亲温暖的事情。

(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本文第⑦⑧段与李森祥《台阶》最后3段,比较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李森祥《台阶》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梦见圣陶先生

胡竹峰

①以苏州古镇甪(lù)直为背景的小说,早先读过清人遽园的《负曝闲谈》,后来看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逛江南几个古镇,甪直的烟火气息很真切,可看见多年前水乡人家的模样。

②《多收了三五斗》是小品,《倪焕之》虽是长篇,也是小品,故事的线索简单,倪焕之从吴淞河畔一个小市镇走向大都市上海,最终绝望地毁灭在大革命退潮中。小说偶尔夹杂的民俗民情的描写,让人看到当年的生活,看到1928年三十几岁的叶圣陶的功力。至今还记得描写红烛一节:“舱里小桌子上点着一支红烛,风从前头板门缝里钻进来,火焰时时像将落的花瓣一样亸(duǒ)下来,因此烛身积了好些烛泪。红烛的黄光照见舱里的一切。”

③年轻的叶圣陶,行文造句都年轻,充满活力。更年轻的时候,叶圣陶写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深刻,无奈。那是白话文的《老残游记》。没有声嘶力竭的批判,也没有无情的讽刺,无奈之心跃然纸上,活生生的人情与赤裸裸的世故,难得二十多岁的叶圣陶如此练达,如此洞明。

④那次去苏州,去甪直。甪直的名字过去不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